張華,字茂先,生于曹魏時期。他的十六世祖是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而他的十四世孫則是唐朝的名相張九齡,而他則是西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
張華出身貧寒,靠幫別人牧羊來養(yǎng)活自己。在曹魏那個門閥制度盛行的年代,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異常艱難。
然而, 年少時的張華雖然無法像世家子弟那樣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但他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資源來學習。他常常到附近的藏書人家借書閱讀,有時為了一本珍貴的典籍,甚至不惜步行數(shù)十里。經(jīng)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張華不僅精通儒家經(jīng)典,對歷史、地理、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知識也有很深的造詣。
張華一開始默默無聞,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鷦鷯賦》,名士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后,感嘆道:“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張華從此開始聲名鵲起。或許是看到張華是一個潛力股,同鄉(xiāng)人劉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曹魏末年,張華被推薦為太常博士,正式踏上了仕途。不久,他就被遷為長史,期間他發(fā)表的意見大部分被朝廷采納,不就便被提拔為中書郎。
西晉建立以后,晉武帝拜張華為黃門侍郎,封爵關(guān)內(nèi)侯。當時有人把張華比作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產(chǎn)。數(shù)年后,張華就升遷為中書令,后來又加官散騎常侍。
西晉建立后,南方的吳國仍然存在,與西晉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晉武帝司馬炎一直有統(tǒng)一全國的志向,但礙于朝中許多大臣卻反對伐吳,所以一直不敢下定決心。張華則力排眾議,堅決支持晉武帝伐吳。
晉武帝采納了張華的建議,任命張華擔任度支尚書,負責籌集糧草、調(diào)配兵力等后勤保障工作。在伐吳之戰(zhàn)中,張華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確保了晉軍的物資供應(yīng)。
公元 280 年,晉軍順利擊敗吳國,吳國皇帝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西晉終于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張華在伐吳之戰(zhàn)中功不可沒,晉武帝對他大加贊賞,封他為廣武縣侯,食邑萬戶。
伐吳勝利后,張華的政治地位達到了巔峰。他先后擔任過侍中、中書監(jiān)、司空等重要官職,成為西晉朝廷的重臣之一。
然而,張華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風順。西晉時期,門閥制度依然盛行,世家大族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出身寒門的張華也不可避免遭到了一些世家大族比如荀勖、馮紞的排擠和嫉妒。
再加上張華一直支持立齊王司馬攸為太子,所以晉武帝在荀勖的挑撥下將張華外放到幽州。然而張華在幽州干得非常出色,他對內(nèi)善待百姓,對外安撫少數(shù)民族,所以幽州一帶少數(shù)民族臣服,糧食連年豐收,邊疆安寧。
鑒于張華的出色政績,晉武帝征召張華回朝,封他為太常,但是期間發(fā)生太廟屋梁折斷,張華就被免官了。
晉武帝死后,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晉惠帝生性愚鈍,外戚楊駿和皇后賈南風專擅朝政,最終引發(fā)了“八王之亂”,各方勢力為了爭奪權(quán)力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楊駿、賈南風先后被殺,趙王司馬倫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司馬倫野心勃勃,試圖篡位稱帝,張華堅決反對他的行為。
司馬倫對張華的反對非常憤怒,于是誣陷張華謀反,將他逮捕入獄。
不久,西晉一代名臣張華被司馬倫殺害,時年69歲。
中國近代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這樣評價張華:
蹉跎已屆古稀年,
何事名韁尚被牽?
老且受誅兒并戮,
如斯結(jié)局也堪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