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書院行
辭別石鼓書院的千年戰鼓與三江壯闊,少年團順湘江而下,直抵衡陽蒼翠之間的東洲島上。
在這里,古老文脈借數字科技涅槃重生,少年們將探秘古人為紀念王夫之先生所建的船山書院。當沉寂百年的思想殿堂,被數字光影重新點亮,當船山先生的哲思精魂,借AI跨越時空蕩出回響,《少年書院行》第十三期研學終章就此應約而至!
船山書院
在“船山足跡”數字展廳中,少年們一起觀覽以AI技術復刻出的船山先生人生章節,一個個都化身成了書院小講解員,接力講述王夫之生平:七歲學習四書,九歲學習經義,十四歲考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鐵嶺姑娘李美瑤忍不住感嘆:“王夫之這考試運也太好了,真是個‘考試型人才’”!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中年抗清失敗,于瑤族窯洞內就地講學,潛心著書;晚年歸隱石船山,以“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錚錚傲骨,堅定回絕清廷出山之邀。他那雙歷經歲月磨礪的木屐,每一步都踏出了何為 "六經責我開生面" 的文人風骨與治學擔當。
文化使者“雁公子”以學問之道本在不斷求索為引,向少年團再次發出考問。朱熹、韓愈、杜甫、歐陽修的名號淵源暗藏玄機,少年們認真琢磨、靈活應答,悉心聆聽沈陽市教育研究院歷史教研員王磊的專業講解,于書院研學中實地考察、實時互動、沉浸體驗,扎實學習到了歷史知識。
行至充滿科技氛圍感的藏書閣,便可聽取少年團“哇”聲一片。船山書院數字技術的全面運用,令眾人耳目一新。AR技術讓《周易外傳》的字句 "活" 了過來;少年們與AI "船山先生" 笑談古今,滿眼皆是發自青春年華的好奇,從代表著作問到餐飲口味,“船山先生”滿腹經綸,一一道來。傳統書院的厚重與現代科技的靈動,在此刻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打卡完船山書院后,主持人鄭方一以地圖道具板帶領少年團回溯走過的書院記憶,與《少年書院行》學術顧問鄧洪波教授一同共話文化傳承。每一張印記貼紙,都是少年們至深至切的青春感悟。
從岳麓書院回蕩的朱張會講余音,到白鹿洞書院縈繞的書聲瑯瑯;從嵩陽書院延續的理學薪火,到應天書院樹立的興學典范;從石鼓書院見證的三江匯流,到船山書院浸潤的東洲煙雨……少年團的足跡循著文脈縱深一路鋪展,六所書院如璀璨明珠串聯起的,既是生生不息的書院文化根脈,更是奔涌千年、從未斷流的中華文明長河。
今天19:30
關注湖南衛視、芒果 TV
共赴書院文化盛宴的收官之約
看少年們如何帶著整季的感悟,
續寫屬于新一代的 “書院行”!
撰稿|舒少
編輯|余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