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722,整整十年。
2015年7月22日,國家藥監總局發出117號公告,要求1622個在審藥品注冊申請自查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若自查中發現問題,可自行撤回,寬大處理;若隱瞞不報,一旦核查發現數據造假,則后果嚴重,三年禁入、公開曝光、追責到底。
公告一出,行業震動, 但大多數企業依舊抱有僥幸心理。慣性思維驅動之下,撤回的數量并不算多。到8月中旬,僅317個申請主動撤回。
監管部門沒有容忍。9月起,對仍未主動撤回的藥品,官方啟動大規模核查,波及全國近600家臨床試驗機構。11月,首輪核查結果公布:同濟、協和、301等頂級三甲醫院無一幸免。數據缺失、記錄造假、臨床試驗過程混亂,全部被立案調查。
最終,年底前,1277個項目退出審評流程,占比近九成。留下的,僅10%。而其中,幾乎全部來自外資企業。
722之前,藥品臨床數據造假難題備受關注,但始終無解;722之后,大部分藥品濫竽充數“重許可、輕過程”的頑疾已基本不復存在。
這一年,震蕩不止于此。8月,國務院發布了被稱為“44號文”的重磅改革意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啟動。
洋洋灑灑四千字,沒有一句廢話: “解決注冊申請積壓”、“提高仿制藥質量”、“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藥”、“提高審評審批質量和透明度”。五項核心目標,直擊舊疾,構建新秩序。
彼時改革頻仍,但多數曇花一現。人走政息、基層抵制、落地打折,早已是常態。
這次不同。2018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18年底排隊等待審評審批的注冊申請已由2015年9月高峰時的近22000件降至3440件。中藥、化藥、生物制品各類注冊申請按時限審評審批率已超過90%。
722暴露的不只是造假,更是整個系統對質量的麻木。十年前,只有10%的在審品種撐得住核查,幾乎全是外資。那一刻,很多人第一次真正反思:我們的藥,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2016年2月,國辦發布了《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文件“在規定期限內未完成一致性評價的藥品,不予注冊”。
289品種目錄如雷貫耳。雖然今天仍有不少品種尚無過評者,但過去十年,一致性評價已深刻改變了行業面貌。
據統計,2015-2025的十年時間里,共有14489條受理號通過/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涉及1470個品種,1856個企業;相比之下,駁回的數量不過是零頭。
往后十年,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MAH試點、國談、集采、出海、裁員、轉型、寵物藥、醫美、合成生物.... 熱點輪番更替,忙的人暈頭轉向。
集采是最大的分水嶺。最初,兩三家競爭,如今四五十家廝殺。都說集采把仿制藥企業的利潤連根拔起,但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企業是靠著集采發的家。
如今第十一批開始報量,邊際效應趨近于零,集采成了“零和博弈”。利潤做不出來,企業開始尋找出口:高壁壘仿制、改良型新藥、創新藥成為轉型方向。
但轉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仿創之間,充斥的是資金門檻、時間周期,還有臨床試驗和注冊邏輯的重新適應。很多企業想轉型,最后不過是“高端仿制”的再一輪價格戰。
于是,視線轉向海外。都說不出海,就出局,但現實是,出了海,能站穩腳跟的并不多。BD行情很火熱,但能把交易順利走完的屈指可數,更像是泡沫。
與出海同步崛起的,還有MAH制度。CRO、B證、CMO,不少企業在MAH制度崛起的這幾年賺的盆滿缽滿,藥代圓了自己持有品種的夢,但132號公告、加強c證監管、十批集采,一系列手段加下來,利潤也燒的差不多了,批文拿在手上,從資產變成了負債。
最唏噓的是,722重塑了整個制藥業,而主導722的人卻不在舞臺了。命運自有其諷刺之處,制度之路終須大于個人。
十年彈指,“722”已成歷史,但它帶來的震蕩、清洗與重構,仍在今天發酵。
轉自:藥通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