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江口鎮的岷江邊,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當地老人望著奔流的江水回憶,小時候就聽長輩們念叨,說是張獻忠沉寶后,專門派將軍化成石虎守著寶藏。
這代代相傳的童謠,像一道埋藏了三百多年的謎案。
故事要從明末亂世說起。1646年,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帶著裝滿財物的船隊從成都沿岷江南下。
船行至彭山江口險要處,突然殺出明朝將領楊展的伏兵。霎時間江面火光沖天,滿載金銀的船只接連傾覆,史書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的巨額財富,就這樣沉入滾滾波濤。
清代乾隆年間,有漁夫在江中發現一具刀鞘,官府派人打撈竟得銀萬兩。此后三百年間,偷撈江中寶物的人從未斷絕。
尤其到了21世紀初,每當夜深人靜,江面上常出現十余條漁船,在黑暗中悄悄打撈。但受限于技術條件和水流湍急,正規考古發掘始終未能成行。
2005年春天,江口鎮施工隊在修建引水工程時,挖出一個圓木筒,里面整整齊齊碼著七枚銀錠。這種藏銀方式,恰好印證了史料中“木槽夾銀”的記載。
2011年河道清淤,工人從泥沙中摸出一頁金燦燦的冊子,上面刻著“大西大順二年”,這正是張獻忠建立政權的年號。
2013年之后,警方陸續打擊盜掘團伙,追繳回大批文物,“西王賞功”金銀幣、銘文銀錠、永昌大元帥金印等相繼重見天日。
2015年12月,全國頂尖學者齊聚彭山,經過反復論證,簽字確認此處正是張獻忠沉銀的核心區域。
故宮博物院考古所原所長李季,摩挲著銀錠上“大西”二字感嘆:“歷史上只有張獻忠用過這個年號。”
2016年寒冬,岷江畔機械轟鳴。考古隊創造性地筑起千米圍堰,將江水抽干,讓水下遺址完整暴露在陽光下。當挖掘機剝離厚厚的砂石層,河床基巖上密布的凹槽里,三百年前的秘密終于重見天日。
重達1850克的五十兩銀錠堆積如山,來自明代二十多個府州縣。金冊、銀冊記錄著明朝藩王冊封的榮耀,轉眼卻成了起義軍的戰利品。
金碗、銀簪、耳環等首飾精美異常,暗示著明代貴族的生活圖景。
截至2023年,六期考古共出水文物七萬六千余件。一枚碎裂成十幾塊的“蜀王金寶”,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明代藩王金印;而“榮世子寶”金印的出土,再次證明這批寶藏的稀有等級。
隨著文物重見天日,歷史謎團也逐一解開。沉銀究竟是意外還是有意為之?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分析,張獻忠作為流動作戰的起義領袖,全靠劫掠維持軍隊運轉,主動沉寶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大可能是在楊展突襲下,運輸船隊在混戰中沉沒。銀錠上的銘文還揭示出更宏大的歷史意圖,來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稅銀,勾勒出張獻忠的轉戰路線。
這些曾經維持明王朝運轉的財富,最終成了埋葬它的陪葬品。
另一個謎團是,為什么幾百年口口相傳的寶藏,到現代才被發現呢?
首先,古代技術條件極為有限,面對湍急的岷江水流和厚厚的泥沙沉積,人們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水下探查。即便古代偶有漁民或村民撈到零星的銀兩,也多是私下處理,不敢報告官府。
其次,沉銀地點位于江心深處,常年被水流沖刷,位置不斷變化。清代雖有官府組織過打撈,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只能撈取到被沖到岸邊的少量財物。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更無人力物力投入如此浩大的水下工程。
直到現代,隨著潛水技術、金屬探測設備和圍堰施工方法的成熟,考古工作才得以系統展開。
2025年夏天,四川省眉山市的江口沉銀博物館,已經開啟試運行,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那首古老的尋寶童謠終于被破解,岷江水滔滔不絕,帶走了張獻忠的帝王夢,卻將一段鐵血歷史封存在河床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