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具有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人均住院費用、提高床位周轉率等優勢,日間醫療實踐在我國醫療機構不斷「生根發芽」。
近年來,國家出臺配套政策鼓勵大力推行日間手術,提高日間手術服務數量和質量,實現管理創新。2022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醫療機構日間醫療質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醫療機構進一步細化和健全日間醫療全流程質量管理體系。
作為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首批日間手術試點醫院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新華醫院」)從2006年就開展了日間手術,并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管理流程。
2023年1月開始,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醫務部、手術室、護理部、麻醉科、門急診部、出入院服務中心、醫技科、信息科9個部門攜手,開展日間患者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服務模式探索,致力于醫療、護理、質量、服務齊頭并進,把日間醫療管理做得更加精細化。
該模式通過智慧化日間手術中心信息平臺建設,提供日間手術特色服務平臺,同時引入「跑道式日間手術中心」理念,減少患者在流程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日間手術平均住院時長從2022年29.5小時,降至2024年16.3小時,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
該案例在第九季改善醫療服務全國醫院擂臺賽初評賽段,成功從4896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圍區域賽,華東賽區區域賽將于9月6日在杭州舉行。
打造跑道式日間手術中心
不讓患者多走一步路
改進日間手術流程,首先要系統梳理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再進行優化。
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經過調研發現,就醫流程中存在一個顯著問題:由于醫院各部門信息系統不互通、診療流程不合理等原因,患者需要不停在各部門間往返,甚至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信息傳輸的角色,耗費時間和精力。
新華醫院日間病房、疼痛科病區護士長莊怡青告訴健康界,為了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醫院先是把日間手術的預約和排程放到門診端,取代以往在日間手術中心預約。患者在門診就診時,就可以擬定手術方案,匹配合適日期,節省了往返于門診和日間手術中心的時間。
與此同時,醫院借助信息化系統,進行檔案式管理。患者在門診階段確定實施日間手術后,會擁有個人檔案。在信息系統上,手術預約一鍵即可完成。她介紹,日間手術中心接收到預約信息后會進行全程跟蹤,所有就醫流程、術前須知等信息,都會及時推送給患者。
日間手術中心有獨立的信息系統,不僅實現了將日間手術患者納入落實到門診端,同時聯通了檢查、檢驗及麻醉評估。以往,患者做檢查、取報告、做術前準備等,需要來回跑,現在檢查檢驗結果會一體化呈現在系統上,通過手機端可以直接查看,其主診醫生也可以同步查看。
醫院還引入歐美國家「跑道式日間手術中心」理念,患者從入院,到術前準備,到被推進手術室,到術后復蘇……在一個中心里面是單線進行,不需折返。如此,不讓患者花費多余的時間或精力在路程或流程上。
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擁有獨棟大樓,一樓設有日間服務處,和病房、手術室垂直聯通,便于實現一體化管理。服務處具備綜合預約、宣教、集中收治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務。明亮寬敞的病室環境,有助于舒緩患者緊張情緒。
搭建日間手術特色服務平臺
一站式服務管家在身邊
日間手術患者要在24小時內完成手術并出院,難免會有不少擔心,比如,如果疼痛怎么辦?出院后傷口怎么處理?
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引入加速康復(ERAS)服務模式,由加速康復團隊全程輔助患者完成術前準備和術后防嘔吐,制定康復訓練,提升患者對24小時內完成手術的信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華醫院日間手術還納入了鎮痛團隊,通過術前術后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手段,讓患者術后沒有明顯痛感。
莊怡青介紹,住院期間,每位患者病床旁邊有個智能化顯示屏,稱為「床旁服務管家」,它可以起到宣教作用,還可以讓患者實時查詢流程到了哪一步、該做什么,并隨時解答患者的問題,從而緩解患者的焦慮感。
以往日間手術信息化系統多是服務于手術過程,新華醫院的信息化系統除了服務于門診、手術外,還對患者整個住院期間提供了很多人性化服務,比如查詢診療計劃、住院費用、一鍵預約陪護,還可以查詢個性化飲食方案等。
患者出院后,日間手術中心還可以通過手機端的信息系統實現隨訪,指導患者術后康復、解答患者問題。這套信息化系統還設置了一些助老功能,比如對于健康宣教知識,平臺有語言播報功能,讓患者感覺到雖然出院了,還有一站式服務管家在身邊。
醫院還建立了檔案化、追蹤式出院服務模式。每一位患者在出院前,根據手術級別、術后情況,由外科醫生、麻醉醫師及護理團隊共同為其商定個體化隨訪方案,一人一檔一方案。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診療記錄,包括術后24小時、3天、7天的隨訪記錄,全部都在檔案里。
以指標為改進目標和評價體系
實施全流程質量管理
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建立了日間手術質量管理評價指標,作為改進目標和考核評價體系。
其中,質量安全指標包括三四級手術比例,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延遲出院率、非計劃再手術率等;效率指標包括爽約率、手術當日取消率、床位周轉次數,手術室使用率、準時開臺率、平均手術時間等;投入產出的指標包括床占比、日間手術總量、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床日效益等;病人體驗指標包括住院平均費用、住院等待時間、病人滿意度。
以效率指標中的平均住院時長為例,醫院首先是將患者術前準備時間縮短。以往患者住院大概需要花1~2天時間做術前準備,新華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則將服務延伸到了前端,患者在門診階段確定要做日間手術后,在入院前,日間手術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聯系患者,告知術前準備、注意事項。
患者完成所有檢查檢驗后,入院當天就處于手術準備的狀態,可以直接進行手術。手術完成后,ERAS團隊和疼痛管理團隊馬上介入,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術后康復訓練和多模式鎮痛手段,幫助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日間手術中心通過多模式的全程輔助手段,將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如今在新華醫院,日間手術平均住院時長已經縮短到24小時內,2024年上半年住院的平均時長只有16.3小時。
莊怡青告訴健康界,肛腸手術以前有個說法叫「術后趴三天」,現在患者術后第二天早上7:30就可以回家了,「同樣的手術,如果在普通病房做,可能需要72個小時,甚至96個小時,但是在日間手術中心做,可能僅需要18個小時即可出院」。
就連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單孔前列腺癌根治這樣的手術,有的患者術中出血僅20ml,術后即刻蘇醒,2小時后恢復飲水,拔除引流管,第二天就能出院。
從門診到醫院到社區
「三位一體」發展或是未來趨勢
新華醫院「日間患者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服務模式」至今已開展將近兩年,主要理念是把日間手術中心的介入往前移,把患者在門診端和住院期間的服務流程捋順,如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比如,醫院三四級手術占日間手術比例從2022年9.17%提升至2024年23.77%,日間手術并發癥從2022年0.17%降至2024年0.01%,日間手術首臺開臺準點率從2022年69.27%提升至2024年90.31%,日間手術平均住院時長從從2022年29.5小時降至2024年16.3小時。
談及未來發展,莊怡青認為,重要的是將服務再往后移,提供從醫院到社區的連續性服務,開通日間手術綠色通道,打造手術患者分級診療新模式。
她認為,無論是從提高大醫院醫療資源利用率,還是提升患者就醫體驗角度而言,將醫療服務往后延伸,下沉到社區,都是大勢所趨。因此,隨著日間醫療實施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將流程路徑從門診到醫院到社區「三位一體」發展,也許會成為常態。
這或許是更多醫院改善醫療服務的下一步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