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的M+博物館位于香港西九龍文化區,致力于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筑、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M+大樓總面積達65,000平方米,內有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共設33個展廳,另設有三間戲院、一間多媒體中心、一間學舍、一間研究中心、兩間博物館商店,還有餐廳、咖啡廳、會員會館、辦公室,以及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天臺花園。是香港的視覺文化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和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
目前M+ 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展覽展覽得有:西展廳: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南展廳:山鳴水應;東展廳:物件·空間·互動;焦點空間;希克展廳。
從一層進入館內,M+建筑的整體設計互通有無,展廳在2樓。
西展廳:“貝聿銘:人生如建筑”
貝聿銘是20世紀和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籍華裔建筑大師,這是大師的首個全面回顧展。展品包括一系列繪圖手稿、建筑模型、相片、錄像和其他檔案記錄,不少展品將首次公開亮相。引領著每一位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領略大師不朽的創意與匠心。
建筑模型則以微縮景觀的形式,從巴黎盧浮宮金字塔到蘇州博物館,每一座模型都仿佛是一個個凝固的夢境,讓人在贊嘆之余,也能感受到建筑與自然、人文環境的和諧共生。
展覽還精心搜集了眾多未曾曝光的相片與錄像資料,這些珍貴的影像不僅記錄了大師在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更深刻揭示了其作品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文化價值以及個人情感的深刻烙印。
一份份詳盡的檔案記錄,將貝聿銘的建筑生涯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展現了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汲取靈感,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特色又超越時代的建筑作品。這些展品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立體多維的貝聿銘建筑世界圖景,讓觀者在贊嘆其建筑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建筑與生活之間那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貝聿銘,筆下生花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設計中,他為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設計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無疑是最為耀眼卻也最具爭議的一個。
這座金字塔,不僅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沉悶與封閉,更以現代設計的語言,與古老的盧浮宮建筑群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這份前衛與大膽,引起爭議,反對者認為將盧浮宮與古埃及的墓室相提并論,稱其為“死亡之家”。
大家最熟悉的貝聿銘建筑要屬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位于舊城區,毗鄰拙政園,博物館設計帶有素白泥灰墻和深灰花崗巖屋頂,并有一半位于地下,確保其高度低于周圍的建筑物,達到和周圍環境和諧效果。
南展廳:山鳴水應
展覽是對傳統山水意境的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刻重塑,以國際知名藝術家、建筑師及流動影像創作者的非凡視角,共同編織了一幅幅后工業時代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山水新篇章。
引領觀眾穿梭于交錯間,體驗山水不再是靜謐的旁觀,而是成為人類情感與哲思的共鳴體。
流動影像創作者,將時間賦予了山水新的生命,讓“山水”二字不再局限于地理的界限,而是成為了一種情感的寄托、文化的符號,以及人類對未來世界深刻反思的媒介。
這場展覽是一次對山水美學的全面革新,它以獨特的創意和跨界的視角,探索了后工業時代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復雜維度,激發了人們對于山水、對于自我、對于未來的無限遐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