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
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問:“女兒做了三菜一湯真的太浪費了,大家說我罵得對嗎?”
14歲的女兒做了一頓豐盛的午餐,以為會得到媽媽的夸贊。
但是沒想到媽媽開口說的卻是:“我是要表揚你嗎?中午你給我整了這么多菜,就我們兩個人怎么吃啊?”
01
家里有愛批評的父母是什么樣的體驗?
知乎上有位網友提問:“從小在一種批評式教育下長大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有一個網友是這么回答的:
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罪惡感,非常害怕犯錯誤;
即便費勁做完一件事也老是不滿意,好像還是有問題;
即使別人都說不錯,自己也會否定,永遠覺得自己有問題;
好像自己一做事就是錯的,焦慮不安。永遠要發現錯誤和問題去用力改正;
這就是愛批評父母的神奇之處。
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和他們傾訴痛苦,痛苦會加倍。
02
批評的目的不是羞辱孩子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決定一個孩子樂觀還是悲觀,關鍵在于孩子的思考模式,而這種思考模式,很容易受父母影響。”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批評孩子,在批評孩子時口不擇言,還就容易變得悲觀,習慣關注事情的負面。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就說:“你真是蠢得要死,就你這成績,哪里考得上大學,養你這么大有什么用?”
孩子想學跳舞,父母說:“你這么胖,不適合學跳舞,別學了。”
孩子從父母那里接收到的訊息都是“不行”、“不好”、“不對”。
長期接受批評的孩子,會在心里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簽,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看問題也會越來越悲觀。
《少年說》里有位特別愛寫作的女孩, 用課余時間寫了五十幾本小說。
但是爸爸卻說“為你好”、“這玩意沒用”,把孩子寫的小說全撕了。
在孩子為熱愛的事情一腔熱血時,父母一盆冷水潑下,否定孩子的愛好,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總是在挨批評,總是在被否定,他怎么會樂觀。
在《媽媽是超人3》中,鄧莎問兒子大麟子:“2+2等于幾呀?”
大麟子想了想,笑著說:“2+2等于30嗎?”
大麟子的外婆聽到了說了一句“太笨了,我的天。”
大麟子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委屈的抱著媽媽,眼淚在下一刻仿佛就要掉下來了。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而不是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的人。
批評是一種行為的反饋,而不是對孩子人格的評價。
03
批評不當,孩子容易走歪路
有心理學教授針對羞恥和自省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從九所公立小學招募到380名5年級的兒童及父母,這些孩子年齡在10-12歲之間,研究人員把他們分為“容易羞恥”和“容易自省”兩組。
此后分別在孩子上7年級、8年級時和滿18歲(18-21歲)后,進行了追訪。
結果發現:兒時羞恥感強烈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實施危險行為。兒時容易自省的孩子,成年后則更傾向于保護自己。
近幾年,也常有因為父母批評而走極端的孩子。
父母也有同樣的感覺:“現在的孩子批評都不敢批評了,家長不敢說,老師更加不敢說,生怕他們做傻事。”
但我們都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也總會挨批評。
為什么有些孩子挨了批評后就改正,變得越來越好。
有些孩子卻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做出讓人后悔的事情。
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能批評,而是父母在批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比如孩子因為貪玩考試不理想,家長可能有下面2種回應:
第一家長:這道題書本上都有,是不是又忘了?我們再復習一遍,然后再做幾道類似的題鞏固一下!
第二家長:這道題書上都有,你肯定又沒認真聽!是不是又開小差來著?你怎么這么笨!
都是在解決同樣的問題,說不來的話卻大不相同,對孩子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第一類父母指出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類父母指出問題+羞辱孩子;
第一類孩子聽了,我犯了個錯誤,但是沒關系,有辦法可以解決;
第二類孩子聽了,我就是個錯誤。
同樣是批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結果。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越是愛孩子,可能面對孩子犯錯誤時越激動。
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張嘴就來的批評其實只是在發泄自己心中的怒火。
正確的批評,也能養出樂觀的孩子
批評不是為了發泄心中怒火,不是為了羞辱孩子。
正確的批評應當就事論事、確認可罰性以及如何改正錯誤。
* 批評前先聽孩子解釋;
* 對事不對人,描述不對的行為,不要評價、貼標簽;
* 鼓勵和批評相結合;
* 選擇恰當的時機,不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不在餐桌上批評孩子。
* 用自然結果代替懲罰;
批評孩子的時候,傷人的話總是脫口而出。
有時候按下暫停鍵想一想,換一種方式,或許會發現育兒變得輕松多了。
尹建莉曾說過: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而是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同樣都是批評孩子,卻有很多心機和技巧。
愿父母都能明白:批評不是羞辱,也不是評價,而是描述事實。
父母說出行為,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錯了。
父母提出期望,孩子知道改正的方向。
父母陪伴改正,孩子越來越好。
關注“棠媽”,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找到屬于自己和孩子的愛的方程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