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核內部,存在一個大型的無膜結構——核仁,它的內部有數百種參與不同功能的蛋白質,同時核仁對核糖體的生物發生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年齡增長,核仁中的蛋白會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這會導致細胞功能受損,同時抑制核糖體生物發生。
這一干擾過程也被稱作核仁應激,其與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顯著關聯,其中就包括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即俗稱的“漸凍癥”。原因在于神經元對蛋白翻譯需求更高,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當核仁出現問題,引起核糖體障礙,神經元功能則會顯著受損。
對ALS患者來說,運動神經元受損后的逐漸失活是致命的,患者最終會喪失肌肉控制,產生呼吸衰竭。不過,目前科學界對漸凍癥的認識仍然有限,因此相關療法的研發也異常困難。
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首次發現,運動神經元中積累的“有毒”蛋白是ALS的一種可能致病原因,這些蛋白大多屬于核糖體蛋白,在過度累積情況下會抑制正常的細胞功能,導致神經元崩潰。
過往一些研究發現,許多遺傳性ALS患者攜帶了C9ORF72的基因突變,這種突變會促使富含精氨酸的多肽片段累積,出現在核仁中的這些多肽會逐漸損傷核仁功能,引發細胞死亡。
實驗中,作者向細胞中引入了大量富精氨酸多肽,一段時間后細胞產生了明顯的核仁應激,細胞逐漸走向死亡。根據分析,這些多肽成為了引導細胞死亡的重要一環,過多的富精氨酸多肽會與DNA和RNA結合,這會阻礙所有相關的相互作用。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我們或許從課本上了解過,核糖體就是由RNA與蛋白組成的,當RNA被過度占據,核糖體組裝就會失敗。因此作者在細胞中觀察到了大量游離的核糖體蛋白。這些核糖體蛋白除了組成核糖體沒有其他用處,過度累積反而會破壞細胞的廢物清除系統,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基于這些特征,作者認為這也說明ALS與核糖體疾病(ribosomopathy)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后者也是由異常累積核糖體蛋白導致的。
▲富含精氨酸的多肽會引起核仁應激和核糖體蛋白累積(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揭示ALS的潛在發生機制,作者還在小鼠實驗中發現,那些過度表達富精氨酸多肽的小鼠,不僅會產生核仁應激,它們衰老的速度也更快、壽命會下降,這表明核仁應激與個體衰老是具有聯系的。作者在測試中,嘗試使用藥物抑制了核糖體的生成,減少核糖體蛋白的累積,這樣可以使實驗小鼠的壽命恢復正常。
研究者指出,除了延緩衰老,針對核仁應激與核糖體蛋白累積這一通路或許還能帶來潛在的ALS療法,這是之前從未探索過的方向,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不過其中的挑戰仍然不小,比如新研發的藥物需要合理地減少核糖體生成,在阻止核糖體蛋白損傷運動神經元的同時,還要保證其他細胞正常的核糖體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