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際,思無涯。
從設想到現實的30年
“《天涯》的山窮水盡使某些趨利者失望而去,正好使雜志社的調整獲得空間。”
1995年5月某天,在海南省文聯招待所一個房間里,制冷效果欠佳的空調機嗡嗡響著。在座的有韓少功、蔣子丹等人,他們人手一份打印好的《〈天涯〉雜志編輯設想》。這時,改版后的《天涯》已有了一個基本雛形:“力圖成為一份具有道義感、人民性與創造力的文學文化刊物,致力于歷史轉型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建設……”
——《滟波千萬里,春日在〈天涯〉》(原載于2022年02月21日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天涯〉雜志編輯設想》原件
1995年,韓少功擔任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并兼任《天涯》雜志社社長,他著手策劃改版《天涯》雜志,邀請蔣子丹擔任主編。《天涯》雜志的改版,當時被《新民晚報》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文化事件之一。在海南建省二十周年的慶典中,《天涯》雜志也曾入圍海南省知名文化品牌。
這份“偏居”海島的雜志,一直以追求道義感、人民性與創造力為辦刊宗旨,以“大文學”和“泛文化”為辦刊 方向。時至今日,《天涯》改版已經有30年。30年來,《天涯》從裝幀設計,到稿件的編輯,均獲得過不少獎項,成為令 人長久關注的“《天涯》現象”。
《天涯》早期編輯團隊
韓家英設計的《天涯》1997年封面
韓家英設計的《天涯》其他封面
《天涯》作者汪曾祺、莫言、鐵凝手稿
30年,再從頭:招募合伙人
共建作為公共空間的《天涯》
《天涯》不僅是一本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兼具的泛文學雜志,更是一個充滿先鋒特色的文化平臺,對中國思想界、知識界、文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參與討論的話題,既是30年來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學潮流變遷的記錄,也是世紀之交知識分子思想發展史的一份記錄。
有學者將《天涯》視為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間:
《天涯》作為一個想象性的輿論共同體,以共同話題將分散在各地的陌生人結合成閱讀公眾,在這一公共空間里,既有知識分子對公共問題的討論,也有各類民間話語站在邊緣底層的立場,以其私人經驗彰顯公共性價值,發表在《天涯》上的文學作品,同樣在介入社會中體現一定的公共性特征。
(陶莉莉《作為公共空間的〈天涯〉雜志(1996—1999)》)
《天涯》作為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間、 作為“想象性的輿論共同體”,一直 將“道義感、人民性與創造力”作為立身之本,并把每一期當成改版的第一期來策劃、編輯、出版……如此30年,“《天涯》現象”才不失其本色,讓“天有際,思無涯”不 僅僅是口號,更是行動指南。
《天涯》2025年第1期和第2期封面,第3期即出
在 《天涯》改版10周年、20周年之際,都舉辦過相關紀念活動。2025年,適逢《天涯》改版30周年,我們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回顧《天涯》改版30年的點點滴滴。
《天涯》作為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間,非一時一地的期刊,也非一個流派、一種思想的陣營。它是公共的,就意味著敞開;它是共同體,就意味著需要聯合更多人。
30年,再從頭。值此《天涯》改版30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起“招募合伙人,共建作為公共空間的《天涯》”計劃。
計劃內容
01.
招募對象和范圍
全國范圍內的公共空間,包括但不僅限于書店、學校、商場、酒店、民宿、咖啡館和其他餐飲店……若國外公共空間有合作意向也可以詳談。
02.
合伙方式
確定合作后,合作方在自己的空間內開辟專區,可根據所在空間條件設計擺放,體現“《天涯》改版30周年”元素即可,我們將提供《天涯》雜志(單行本、合訂本和精選本)、海報以及相關文創周邊。若合作方需要開展與此主題相關的分享會、讀書會、讀者見面會、講座、寫作坊活動等,可進一步詳談。
03.
合作周期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貫穿“《天涯》改版30周年”全年。
04.
優質合伙人回報
開展“《天涯》改版30周年”活動并得到良好社會效益的合作方,不僅可以獲邀免費參加今年下半年在海南海口舉辦的《天涯》改版30周年活動慶典,還可以成為《天涯》的優質合伙人,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05.
合作聯系方式
電話:0898—65332803(工作日 8:30-17:30)
微信:添加時請注明“《天涯》合作”
點擊下圖,可訂閱2025年《天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