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文軒圖庫
資本市場給興致勃勃的綠茶餐廳潑了一盆冷水。
5月16日9點30分,歷經五年努力的綠茶餐廳終于登陸港交所,股票代碼:“6831”,發行價為7.19港元,發行1.68億股,募資總額8.47億港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綠茶餐廳開盤即破發,盤中低探至6.69港元,最終收于6.79港元,較發行價下跌5.56%,市值蒸發超5億港元。
資本狂熱與現實冰冷形成鮮明諷刺。這一戲劇性場景,在暗盤市場的瘋狂預演中已埋下伏筆——前夜富途暗盤一度沖高20%至8.63港元,耀才暗盤卻暴跌15%至6.10港元,30%的振幅將市場分歧暴露無遺。
綠茶餐廳的境遇為帶病強上市的企業敲響警鐘。
綠茶餐廳由王勤松、路長梅夫婦創辦,以提供江浙地區特色融合菜品,擁有綠茶烤雞、面包誘惑,火焰蝦、石鍋雞湯等菜品。
綠茶餐廳早期的核心驅動是社交場景營造與消費需求的準確洞察,后期疊加 “爆款+融合”的策略,迅速獲得市場認可。
2015年,綠茶餐廳引入資本后,創始團隊的戰略重心轉向規模競賽。從2016年的58家門店到2024年上市前的556家,年均拓店速度超70家。但在快速復制中,產品迭代速度從早期每年20道新菜降至不足5道,中央廚房預制菜比例突破70%。
這種“重擴張、輕創新”的路徑,雖在財務數據上造出38億年營收巨大幻象,但底色卻異常蒼白。
招股書顯示,綠茶餐廳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23.75億、35.89億、38.38億元;年內利潤分別為1.14億元、2.96億元、3.5億元;年內利潤率分別為0.7%、8.2%、9.1%。截至2024年12月31日,綠茶餐廳經調整凈利為3.61億元,經調整凈利率為9.4%。
當綠茶餐廳創始人2013年引以為傲的6-8次翻臺率跌至3次,單店投資回收期從2年拉長至4年,規模經濟的反噬已然顯現。
翻臺率的下跌導致單店盈利能力持續走弱,這種以犧牲坪效為代價的擴張已然觸碰資本市場認知紅線。
要知道,餐飲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在門店數量,星巴克用50年開出3.7萬家門店仍能保持4.5次日均翻臺率,而海底撈用24年時間開出466家門店,并保持日均翻臺率穩定在5次/天,這才是資本愿意買單的成長邏輯。
綠茶餐廳此次上市引入了8家基石投資者,分別為無錫紫鮮、安吉兩山、ActionChain、正大、華置、無錫合翔、無錫綠聯、無錫琴雨,共認購8733萬美元,這為綠茶餐廳營造出熱鬧的投資吸引力氛圍至關重要。
IPO后,王勤松夫婦一共持股為54.29%,受限制股份單位代理人持股為4.95%,Partners Gourmet持股為15.76%。公眾股東持股25%,其中,無錫紫鮮持股為5.55%,安吉兩山持股為2.06%,ActionChain持股為2.08%,正大持股為1.14%,華置持股為1%,無錫合翔、無錫綠聯分別持股為0.79%,無錫琴雨持股為0.48%。
這些股東們入局較早,各種做局,都急迫地渴望盡快投資變現,但哪知市場今非昔比,投資者早已不是只看表面的小白,他們自有一套篩選投資價值企業的方法和邏輯。
反觀綠茶餐廳,作為初代網紅餐廳,曾憑借"面包誘惑"的創新體驗重塑杭幫菜認知,但十六年過去,其菜品創新停滯不前,反而陷入"預制菜"爭議。當Z世代消費者追求新鮮現制、在地化體驗時,標準化中央廚房模式反而成為桎梏。這種品牌老化在資本敘事中尤為致命。
綠茶餐廳既失網紅光環,又未建立差異化壁壘,自然難逃"舊經濟"估值體系。
餐飲并不好做,要做長紅的餐飲企業更難。當消費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入存量博弈,精細化運營、消費者至上才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聲 明:個人言論,文責自負,與任何第三方無涉。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用戶使用信息須謹慎并核實。非常歡迎各類互動,如果你愿意與文軒分享交流,請聯系我。電郵: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