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時間、存在與精神》出版時,樂樂還不到一歲,而現在他已快幼兒園畢業了。今天發出本書導論開頭的一小段文字,與寓諸無竟的朋友們分享。
《時間、存在與精神》導論節選
柯小剛(無竟寓)
歷史進步論是這個時代的基本宗教,它為所有相互攻訐的現代諸意識形態(它們是歷史進步教的不同教派)提供共同的信仰基礎,也為每一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意義源泉。經過幾百年深入持久廣泛的現代性自我神化宣傳,只需“活在現代”這件簡單的事實就足以使人感到優越無比、幸福無邊。無所不在的技術進步,每一天都在強化這種宗教式的幸福感和優越感。時間的先后序列——這在海德格爾那里被稱為“庸俗時間觀”的東西——本身就成為價值評判的標尺,甚至成為價值本身: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壞的。這種宗教的籠罩性遠遠超過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宗教,以至于人們對之無知無覺,就像呼吸空氣一樣理所當然。在這樣的時代空氣中,時間性批判成為最困難、最危險的思想行動,因為它要從根本上質疑現代生活的意義基礎,難免遭遇各意識形態教派的聯合絞殺。
人類從來沒有活得像今天這個時代一樣單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擺脫歷史負擔,原本是為了未來(從現代早期到十九世紀)。然而,沒想到未來成為新的負擔(二十世紀)。然后,連未來的負擔一并擺脫之后,人類就進入這個“難以承受之輕”的時代(二十世紀下半葉或下半夜以來)。這便是現代性三個階段的極簡歷史。當現代本身也成為歷史,現代性曾經許諾的未來也一并沉入歷史的深淵。如果再不找回歷史,現代人將無法理解自身,也無能于想象未來。為這同一個事業,在現代性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式,黑格爾和海德格爾先后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今天,他們的思想都已成為歷史,而人類的沉疴正在越來越輕的生活中越來越重。有否耐心和能力重新回到這兩位最沉重的現代思想家那里,跟他們一起思考,聆聽時間、存在與精神的對話,可能是敞開未來可能性的必要工作。
在進入正題之前,不妨先讀兩首席勒的詩,作為全書的引子。這兩首詩寫于黑格爾的時代,卻穿透到海德格爾之后的未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題目:《孔夫子的箴言》。第一首的主題是時間,寫于1795年;第二首的主題是空間,寫于1799年。
一
時間的步伐有三種不同:
姍姍來遲的乃是未來,
疾如飛矢的乃是現在,
過去卻永遠靜止不動。
它在緩步時,任怎樣性急,
不能使它的步子加速。
它在飛逝時,恐懼和猶疑
不能阻擋它的去路。
任何懊悔,任何咒語,
不能使靜止者移動寸步。
你要做幸福、聰明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旅程,
要聽從遲來者的教誨,
不要做你的行動的傀儡。
別把飛逝者選作朋友,
別把靜止者當作對頭。
二
空間的測量有三種不同:
它的長度綿延無窮,
永無間斷;它的寬度
遼闊廣遠,沒有盡處;
它的深度深陷無底。
它們給你一種象征:
你要進入完美之境,
須努力向前,永不休息,
孜孜不倦,永不停止;
你要看清世界的全面,
你要向著廣處發展;
你要認清事物的本質,
必須向深處挖掘到底。
只有堅持才達到目的,
只有充實才使人清楚,
真理藏在深淵的底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