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本是說楊時和游酢前去拜見程頤,因程頤正在午睡未起,遂在大雪中侍立良久;比喻尊師重教,虔誠求學。成語出自《二程全書·遺書十二》,“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程顥和程頤兄弟二人,乃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兩人曾同時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兄長程顥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歷任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等職。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變法,時任御史的程顥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就此潛心于學術。
弟弟程頤也曾參加科考,但因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廷試中落第,便就此放棄了仕途,開始潛心治學。
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開始,程顥和程頤兩人先后在嵩陽和扶溝講學,在招收大量學生,從事講學之余,兄弟二人不斷研究和完善自己的學術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教育思想體系,這便是“洛學”,由此奠定了理學基礎。
元豐五年(1082年),為了便于著書傳道,程頤上書宰相文彥博,希望將洛陽城南十公里處龍門山勝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蕪無用之地”,撥給自己作為學田,以供著書講學之用。文彥博遂將自己在伊川鳴皋鎮一處莊園贈給了程頤,程頤便在莊園建立書院,取名“伊皋書院”,另有宅地10畝,糧田10頃,以贍生徒。
書院興辦后,四方學子云集程門,“講易學、授理學”,求教者日夕盈門,“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
楊時,字中立,他自幼聰穎好學,善作詩文,被人稱“神童”。楊時幼年讀佛學,少年攻讀儒學。熙寧九年(1076年),年僅二十三歲的楊時考中進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戶參軍,然而他卻以生病為由并未前去赴任,而是拜入了程顥門下,專心學習理學。
楊時在理學方面頗有天賦,深得程顥的器重,程顥曾稱贊說“楊時學起來最為輕松,一點就通”。程頤聽兄長講了楊時的事跡后,也對其多有稱贊。
元豐四年(1081年),在程顥門下求學數年的楊時請辭返鄉,程顥看著楊時的背影感嘆道,“我的道學思想會向南發揚光大了吧!”卻不想師徒兩人這一別,竟成永別。
楊時返鄉后,繼續潛心鉆研理學,重讀《春秋》等書,并開始撰寫《春秋義》。元豐六年(1083年)正月,楊時前往徐州赴任,縱使公事繁忙,他依舊沒有放棄治學,于同年著成《春秋義》十七篇,之后他又校著了《莊子解》。在此期間,楊時經常與老師程顥有書信來往,請教交流學問。
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去世,楊時得知消息悲痛萬分,于家中設立靈位哭祭,并連夜寫了祭文和《哀辭》,寄給了在洛陽的程頤,以表哀思,程頤回信表示謝意。
此后數年間,楊時先后擔任徐州司法、虔州司法等職,在盡心任職的同時,他還曾在濂溪書院講學,以宣揚理學思想。
元祐八年(1093年)四月,楊時遷任瀛洲防御推官,后又改授潭州瀏陽縣知縣事。五月十九日,楊時西行洛陽,以師禮拜見程頤。二十九日,楊時又前往清河縣拜訪知縣事的游酢,停留五日后返回洛陽,繼續拜入程頤門下學習。
當時,已經年滿四十的楊時,在理學方面已有了相當的造詣,然而他依舊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悉心向程頤求教。
冬日的一天,楊時與游酢一同前去拜見程頤,當時程頤正在閉目休憩,兩人不忍打擾,便靜靜的候在門外。這時,天降鵝毛大雪,而楊時和游酢卻依舊靜立不動,待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楊時和游酢兩人更是已經成了“雪人”。
程頤被兩人的誠信求學精神所感動,此后更加盡心盡力的教授,使得楊時盡得程門理學的真諦。
北宋滅亡以后,隨著宋室的南遷,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雖然當時程顥和程頤都已故去,但他們的弟子卻將洛學推廣到了南方,而其中對正宗洛學南傳起到關鍵作用的,正是楊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