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書壇上鮮于樞的書法與趙孟頫齊名,二人還是致交好友,以書交友,成為書壇的美談,鮮于樞的書法飄逸灑脫,毫不凝滯,趙以行楷最出名,而他卻以草書出眾。
鮮于樞生于宋末的亂世之中,他他的家族曾在戰(zhàn)火紛飛中飽受磨難,祖父不幸喪命居庸關,祖母帶著孤兒們一路顛沛流離,才得以在范陽落腳。少年鮮于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父親常年奔波于軍糧押運,他坐在搖晃的糧車上,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也在這艱難歲月里磨礪出了一身豪俠之氣。
成年后的鮮于樞踏入官場,但他的性格與權貴衙門格格不入,在浙東宣慰司任小吏時,因上司貪腐,他拍案怒斥,毅然擲印而去,百姓們紛紛稱贊他 “此我鮮于公也”,此后他多次被罷官又復起,最高僅任從七品太常典簿,但他毫不在意,在西湖邊筑起 “困學齋”,以書法為伴,在此期間與趙孟頫相遇,二人因書法結緣成了致交好友。
他們常常在一起研習草書,在這墨香之中交流心得,分享創(chuàng)作的感悟,而趙孟頫對鮮于樞的草書造詣更是欽慕有加,曾由衷感慨:“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
我用大白話來講就是:“我曾經和伯機(伯機是鮮于樞的字)一起學習草書,伯機的草書水平遠遠超過我,我拼盡全力追趕卻始終比不上他。如今伯機已經去世了,世人竟然稱贊我擅長書法,這大概就是所謂的 “沒有佛陀在世時,便稱我為尊長” 的情況吧?!?/p>
這也是一語道破了為什么二人在元時期齊名書壇,而后卻以趙為尊了。也正是因此鮮于樞能留存下來的書作也并不是很多,與趙相比簡直差老遠了。
今日要分享的是他寫的草書《石鼓歌》,此作被網友稱之為元代復古書風的杰出代表作,此一作便可表明鮮于樞的草書實力有多高,目前存世的有兩個版本,極為珍貴,兩件版本一件珍藏于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另一件在國內。其中,國內版本在 2004 年的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 4620 萬元的高價成交。
《石鼓歌》是唐代詩人韓愈所作的詩文,鮮于樞借行草之體書寫,既表達了對石鼓文的尊崇,更展現(xiàn)了對晉唐書法的追慕之情。
他扎根晉唐,廣納張旭、懷素之長,融合漢魏章法與篆籀筆意,筆下滿是 “古雅”“俠氣”,格調超凡。
觀此作雖是以草書寫就,但卻沒有那般肆意揮灑、連綿無度,多以中鋒運筆,沉穩(wěn)扎實。
不似草書二圣那般狂放的線條,更多的是魏晉小草及孫過庭《書譜》的典雅精到,可見其人物性格是多沉穩(wěn)。
此作結字莊嚴規(guī)整,毫無輕浮之態(tài)。鮮于樞在取法路徑上獨辟蹊徑,直溯源頭,從晉人 “閣帖” 汲取養(yǎng)分,深入研習懷素《圣母帖》,鑄就了自身穩(wěn)健高古、氣象博大的風格。
他寫字筆筆用中鋒,藏住鋒芒卻透著勁力,融合了懷素、《十七帖》和章草的韻味,把晉唐書法的妙處都寫出來了,而且靠著傳承米芾的懸腕法,不管字大字小都懸肘寫,筆筆有力,一看就是下了真功夫的。
關于鮮于樞學書法還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回,他在郊外碰上大雨,看見兩個農夫正吃力地拉陷在泥里的車。
兩人一前一后拼命使勁,車輪在泥地里碾出深深的轍印。這一幕讓他突然開竅:“寫字就跟拉車一個理兒!得把手腕懸起來攢足勁兒,用中鋒發(fā)力,寫出來的筆畫才夠圓渾剛勁!” 從那以后,他運筆就像揮劍,每一筆都沉穩(wěn)有力。興致上頭時,更是靈感大發(fā),筆走龍蛇,字里行間全是氣勢。
鮮于樞的西湖困學齋成了江南文壇的聚集地,他與趙孟頫等眾多身份各異的文人在此賞書畫、品琴韻,相互交流啟發(fā),還幫助趙孟頫走上正確的書法之路;但他命運坎坷,遭彈劾丟官、喪子,歷經磨難后仍豁達面對,去世后只留下《困學齋集》殘稿,訴說著他曾經的文壇江湖夢。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