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大師寫的小說里,每個主人公都特有范兒,各有各的吸引人之處。而最出彩的是《鐵血大旗》里男主鐵中棠,他和楚留香以及李尋歡并稱三公子,而這三個人里最完美無缺的就是鐵中棠,他被評價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意思是形容公子品行如玉,舉世無雙。而古龍寫鐵中棠這個人是有模本的,模本就是唐代大文豪——元結。
現在提及元結比較陌生,但實際上在當時元結可謂是大名鼎鼎,就連杜甫就都是他的小迷弟,元結,字次山,元延祖之子。元結不僅是一代名臣,還是公認的文學家和道家學者。但由于生不逢時,也使得他蹉跎一世。元結從小不愛讀書,直到17歲才恍然醒悟,跟從族兄元德秀學習。這才算開翹,元結跟隨元德秀學了十年,終生以元德秀為楷模,終成大家。
大唐天寶六年的正月,已經在位35年的大唐天子,62歲的李隆基在祭祀天地之后,命當朝右相,中書令,晉國公李林甫推薦天下賢才于朝廷,而三個月后,李林甫上奏天子,天下賢才已經聚于朝堂,民間已無賢才,天下英雄早就盡入吾皇彀中矣,現在是“野無遺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地方舉薦為賢才杜甫就此落選,此時的杜甫36歲,李林甫所說“野無遺賢”的背后,分明是妖孽當道,嫉賢妒能。和杜甫同一遭遇的還有29歲的元結。
同為受害者的杜甫和元結,他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杜甫為人敦厚,雖然滿腔激憤,但只是吐槽自己沒本事,也沒趕上好時候,沒有意識到朝廷不公,奸相當道,而元結卻不這樣想,,回去后寫文章指名道姓把當朝宰相李林甫臭罵了一頓:“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元結敢罵當場宰相,就是他認為自己有真本事,應該被入取。
元結如此口無遮攔,讓他的朋友十分擔心,還對元結勸慰道,你以后還得做官,如此抨擊宰相,你的仕途和前程還要不要,史載:“欲留長安,依托時權,徘徊相謀”。元結則回復道:“人生一世,如果不能靠正直忠信而顯達富貴,那么就耿介、清廉、恬淡、和樂一輩子,不能為了當官沒有底線”。對于那些為了投機鉆營,不擇手段的人,元結認為這些人跟乞丐沒什么區別。在元結看來,既然奸佞當道,那就恕不奉陪,爺要回去隱居。于是元結帶著一家人在河南老家商余山隱居。在此期間,還繼續寫文章罵以李林甫為首的無恥之徒。
不過,元結這么聰明的一個人,他怎么會不知道奸相李林甫的背后就是皇帝昏庸,雖然此時他沒有當過官,但他對朝廷的時局卻是一清二楚,于是在他的詩文中虛構了好、壞兩種帝王。好帝王是他想象中的治世明君,壞帝王則是現實中的一面鏡子,到最后是直接上書罵李隆基。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于范陽,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于靈武繼位,為了平定叛亂下詔“公卿已下,有能論時政之非,箴朕躬之闕,有益于國,有不畢從,賦詩屬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優者賜金帛”元結于是上書唐肅宗,但他絲毫沒給唐肅宗一點面子,而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時唐朝,包括肅宗本人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元結獻上的《時議三篇》尖銳地指出,安史之亂初起,其禍雖劇,平亂卻進展順利,以弱制強,以危取安,如今卻諸事不順,原因皆在天子“未安忘?!?/strong>,縱情享受,樂聞諛詞,致使舉措多誤,平亂越平越亂。說白了,戰亂不止的根源全在皇帝一人身上,而是整個朝廷大員都是無能之輩。元結在《時議三篇》中還提出了卓有見識的謀略,所以唐肅宗被罵了竟然不以為意,還為他點贊,讓他去招募義軍抗敵。
元結絕對不是能說不能干的清流,而是有真本事,人家原來不光能說,還能做事,真是奇才。41歲元結被唐肅宗任命他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這是元結首次為官。毫無從武經驗的元結,在戰場上居然頗有作為,很快就成長為一名杰出的戰將。
元結出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奉旨在唐、鄧、汝、蔡等州招緝義軍,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人歸附,“大壓賊境,于是(史)思明挫銳,不敢南侵”。隨后,他屯兵泌陽守險,保全了帝國十五座城池不失。他統領的部隊,成為朝廷在南方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由于討賊有功,三年間,元結連連升遷,一時聲動朝野。
史載:“史思明亂,帝將親征,結建言:“賊銳不可與爭,宜折以謀?!钡凵浦?,因命發宛、葉軍挫賊南鋒,結屯泌陽守險,全十五城。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里行”。
元結在戰爭中始終更關注人本身。他多次給名將、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上書:《請省官狀》,請求裁減官員,減輕戰后百姓的負擔;《請給將士父母糧狀》,希望軍隊能給隨軍將士父母提供衣食,將士們才不會因為要把自己的衣食分給父母,而饑寒交迫,無力打仗;《請收養孤弱狀》,希望收養將士們的子女,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元結除了具備有軍事才華和文學才華,在治理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安史之亂結束后,在唐代宗廣德元年年底,元結被朝廷任命為道州刺史。元結是臨危受命,因為道州剛剛被西原蠻劫掠,當時道州剛剛被西原蠻所劫掠“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一派破敗荒涼,面對此情此景,作為一州之長,當務之急,自然是安撫百姓,幫助百姓渡過眼前生存危機。
元結開始組織當地百姓恢復生產之后,朝廷此時對對道州的劫厄不聞不問,反而三番五次發函催繳賦稅,不到50天,各級就發來了200余封催稅牒。元結對此十分不滿,遭遇戰亂和搶劫的百姓,但朝廷各級不但不體恤,還要橫征暴斂,濫施刑罰,這是要把人都逼上絕路,就在這時個候,西原蠻又攻永州,破邵州,但并未進入道州,原因就是山賊都因為這里太窮厄而放過道州。
在這種情況下,元結數次上書朝廷免除道州賦稅,在元結的一再要求下,朝廷最終同意減免了道州的租稅。但元結的抗爭卻觸怒了元載、第五琦等當朝權臣,期間,他一度被免去道州刺史之職,后又復任。在道州前后6年,元結仁心勤政,終于使百姓恢復了安居樂業的日子,并有能力上繳正常的租稅。離任時,當地人十分不舍,請求在州中為他建立生祠,長久紀念。
在亂世中成名的元結,并未迷失自我。功名利祿始終未能羈絆住他的腳步,時代有需要,他就站出來,不需要了,他就退回去。元結和杜甫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這兩名重要見證者,二人經歷卻截然不同,元結罵最狠的話,為將為官,人生意外開掛;而杜甫顛沛流離,沉淪下僚,疾病纏身,如果不是因為寫詩,恐怕在歷史上未必能留下名字。杜甫對元結的治理能力十分認可和欣賞。
唐代宗大歷三年,元結調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經略使,并授予容州都督職銜。雖然任職時間不長,但政績頗豐,百姓感念。大歷七年,元結病逝于長安,年僅54歲。此前兩年,59歲的杜甫病逝在湖湘間的一條小船上。
隨著時間推移,杜甫在后世的聲名越來越大,而那個被他認為是“成功的自己的鏡像”的元結,卻漸漸被人遺忘。歷史總是這么吊詭。
實際上,元結是也是古文運動的開路人之一,南宋葉適說,元結實有材用,論能扶世,政能便民,“唐時高品人物不過如此也”。其散文創作對“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柳宗元影響甚大。他的文章,被認為“上接陳拾遺(陳子昂),下開韓退之(韓愈)”。歷史上,如元結這般的文武全才,著實罕見。中國文人的理想狀態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元結一生同時做到了這兩點,堪稱古今典范。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