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在中醫理論中,書寫痙攣屬于“筋痹”范疇。中醫常說“肝主筋”,意思是肝氣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筋脈的健康。當氣血運行不暢時,風邪易入侵,或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導致手部筋脈失于濡養,從而出現痙攣、疼痛、顫動等癥狀。古人云:“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相依相生。氣血不足時,筋骨得不到充分滋養,就如同枯木難撐新芽。書寫痙攣多與長期伏案工作、情緒壓抑或勞倦過度相關——這些都是中醫視為耗傷氣血的因素。它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身體在警示:您的氣血系統已偏離平衡狀態,需要及早干預。
氣血失衡是中醫核心概念。《黃帝內經》載:“氣和而生,津液相成”,氣血充盈則百病不生;反之,氣血失調則百病叢生。具體到書寫痙攣,原因何在?一是肝氣郁結:現代生活壓力大,情緒常抑郁不暢,肝氣不舒則筋脈痙攣;二是脾虛氣弱:過度勞累傷脾,脾主運化,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導致手部失養;三是風邪外襲:受寒或不當姿勢,風邪趁虛而入,擾動筋脈。中醫指出,這類癥狀多見于教師、文職工作者——他們常久坐不動,氣血周流受阻,手部成為“失衡的風向標”。
從癥狀來看,書寫痙攣初期表現為寫字時輕微顫抖、手指僵硬;后期可能發展成持續性抽痛、影響日常生活。中醫強調,這是身體內部陰陽失調的信號:陰血不足,陽熱上擾,筋脈失其濡潤。若不理會,它可能蔓延為肩頸不適或整體疲憊。因此,它絕非小事,而是身體發出的救命警報,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身氣血狀態。
中醫師常通過辨證開方,根據個體氣血狀況調整。但關鍵是整體調理,而不是針對局部痙攣。記住,中醫核心是“治未病”——及早通過飲食和作息預防,勝過事后補救。
除顫祛拘湯基于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施治理念總結而成。方劑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為核心,精選熟地黃、山茱萸等補益肝腎之品,從根源上填補精血虧損;搭配黃芪、當歸等藥材,補氣養血,推動氣血周流;輔以天麻、鉤藤等平肝息風之藥,針對肢體震顫、拘攣癥狀精準用藥。每味藥材相互配伍,既調臟腑陰陽,又通經絡氣血,如同為身體搭建起一套自我修復的系統,讓失調的機體重新回歸平衡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