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要保持一種狀態——微醺
文/張妮
為什么古人都愛喝酒?從他們的故事里,我發現,生活里需要一種狀態,那就是——微醺。
古代詩人常以酒為媒,抒發著內心的情感與思索。
蘇軾,這位文學巨匠,常常在酒中尋找靈感,以微醺之態抒發著內心的情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在月下獨酌,與青天對話,醉意中透露出對人生的追問。
在《赤壁賦》中,他“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微醺的他在江上泛舟,飲酒作樂,吟誦著古老的詩句,仿佛與明月共舞。此刻,他的思緒已飄蕩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無限。
而在《定風波》中,他又寫道“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即使歲月在他的鬢角留下痕跡,但在酒的陪伴下,他依然豪情滿懷。微醺的蘇軾,以一種豁達和超脫的態度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
蘇軾的詩詞中,酒成為了他情感的寄托,微醺則是他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方式。他在酒中找到了慰藉,也在微醺中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它的微醺,一分是灑脫、三分是豁達、六分是豪情,這讓他更加通透,更加看得清得失與命運。
李清照,這位千古第一才女,常常在酒中尋找靈感,以微醺之態抒發著內心的情感。
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她寫道“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微醺的她在溪邊亭中游玩,飲酒作樂,興致高漲。此刻,她的思緒已飄蕩在那片藕花深處,與鷗鷺一同嬉戲。在微醺的狀態下,她忘卻了世俗的紛擾,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
而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她又寫道“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是她在國破家亡、流離失所時的感慨。微醺的李清照,以一種孤獨和凄涼的姿態,訴說著對故國家園的思念。
李清照的詩詞中,酒成為了她情感的寄托,微醺則是她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方式。她在酒中找到了慰藉,也在微醺中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而她的微醺,又是一分莽撞、三分快意、六分自信,讓低迷消沉的的自己從命運的齒輪中掙脫,大步流星奔向美好前程。
微醺,并非大醉酩酊,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醉意。它讓人放松身心,拋開世俗的紛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微醺的狀態下,我們可以更加敏銳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或許是春日的微風拂面,或許是秋日的落葉飄舞,又或許是友人的一個微笑,都能在這一刻變得格外動人。
微醺,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它讓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不為過去的煩惱所困擾,不為未來的不確定而擔憂。就像陶淵明詩中所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微醺中,我們能找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領略到生活中的寧靜與恬淡。
當然,微醺并不意味著放縱自己。它是一種有度的享受,需要我們把握好分寸。正如古人云:“酒雖好,勿貪杯。”只有在適度的情況下,微醺才能給我們帶來愉悅與靈感,而不會成為生活的負擔。
在生活的漫長畫卷中,讓我們時刻保持著微醺的狀態。以酒為詩,以微醺為墨,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微醺中,感受生活的醇厚與美好,讓心靈在這醉意中得到滋養與慰藉。
生活如酒,微醺方才醉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都應時刻保持一種微醺的狀態,品味那淡淡的醉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