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工匠
工匠檔案:
姓名:王震
科室:急診科重癥監護室
崗位:醫師
一技之長:非標準體位下床旁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
工作感悟:方便病人,辛苦自己。
對于肺部不張、排痰困難、誤吸等呼吸困難的危重癥患者,最需要做的是床旁纖維支氣管鏡,來幫助患者吸出氣道堵塞物,完成氣道清理,保持呼吸通暢。
通常這種治療的標準站位是站在患者的床頭,但是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副主任醫師王震有一項被同事們稱為“絕活”的本領——無論患者處于何種體位,他都能在擁擠的床旁空間里,完成纖維支氣管鏡的操作。王震用十五年時間將重癥醫學的“非常規操作”打磨成守護生命的“標準動作”。
逼仄病房里的“非標準體位”突圍戰
2007 年,剛畢業的王震踏入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高壓氧科時,面對的都是各類危重癥患者。當時的三人間病房是床挨床、人擠人,設備都擺滿的現實。而患者需要做纖維支氣管鏡來清理氣道時,他就開始學習在床頭、床側、甚至斜倚床邊的局促空間里操作支氣管鏡。“鏡子必須從頭部探入,有時為了避開監護儀器,人得側著身擰成麻花操作。那時的支氣管鏡還沒有顯示屏,眼睛必須懟著鏡子看。保持彎腰的姿勢近 20 分鐘,結束后直起身時腰椎像灌了鉛。”回憶起最初操作的日子,他對這種“非標準體位”的訓練印象深刻。
這種被迫練就的技能背后,是對患者安全的考量。當時科室收治的多是重癥昏迷患者,每次轉運至氣管鏡室都伴隨著各種風險。何況患者身上還連著各種監護設備,轉運更是難上加難。
于是,王震摸索出一套“床邊多體位操作法”:在床頭操作時,他能靈巧避開各種管路;在床側操作時,他同樣能嫻熟應對“過聲門”這一難題;甚至在病床右側空間受限無法施展時,他還能換手持鏡,從左側憑借同樣嫻熟的肌肉記憶精準完成支氣管分段灌洗操作。就像在迷宮里找路,每個體位的解剖視角都不同,王震已經把氣管樹結構刻進腦子里。
自己購買豬肺來反復練習
為了突破體位限制帶來的操作盲區,王震走上了自費練習的道路。那時候,一根光纖氣管鏡價值十幾萬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壞鏡頭。如何才能熟能生巧,減少操作時間,讓患者減輕痛苦?于是,他想了個辦法,從菜市場買來豬肺,用教學鏡反復練習不同角度的進鏡路徑,一練就是幾個小時。“豬肺冬天能多放幾天,夏天兩天就臭了,那個味道很大。”他笑稱。
這種近乎笨拙的練習,讓他形成了獨特的肌肉記憶。即使鏡下視野旋轉了90°到180°,他仍可以通過手腕的極限翻轉以及鏡身的細微角度調整,精準定位到預定病灶肺段。就像老司機閉著眼能換擋,鏡子在氣道里的每毫米移動,對應著的都是指尖的觸感反饋。通過數千例操作積累,王震在大腦中建立了不同體位下的氣道解剖模型。
從患者角度出發 考慮治療病情
一位40歲的年輕高位截癱患者讓王震記憶特別深刻:患者因從高處跌落,導致脊柱損傷,搶救過來后,高位截癱了。這使得他出現排痰障礙,不少醫生都建議氣管切開,但患者表示拒絕。王震考慮他年紀很輕,一旦氣管切開,并發癥會給他的康復造成更多困難,只能通過氣管鏡輔助患者排痰。“氣管鏡常規操作每周1-2次,但這個病人每天都需要清理氣道,轉運風險太高。”
從患者角度出發,王震決定給他在床邊實施高頻次氣管鏡吸痰。這一做就是連續10天。慢慢的患者感染轉好,加上呼吸訓練,肺功能一步一步好轉。最終,患者通過床邊治療避免了有創手術。
方便病人,辛苦自己
如今隨著設備迭代,在南醫大二附院急診科,當年的光纖鏡已被便攜式電子鏡取代,外接顯示屏讓操作醫生不再需要貼面觀察。“設備進步了,但重癥患者的體位不會永遠配合。醫學操作沒有標準體位,只有患者需要的體位。”王震現在還會自己購買豬肺來帶教年輕醫生。教學時,他總會演示如何在病床與墻壁的間隙間完成操作。他總是把“方便病人,辛苦自己”當做教學的理念。王震在生命與空間的夾縫中,開辟出最穩妥的治療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