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是北魏時期的《元思墓志》,是北魏景穆帝之孫元思將軍的墓志銘,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也即公元507年,距離今天大約有1500年左右的光景了。
此碑它以青灰石為質,整體呈現(xiàn)方形,現(xiàn)如今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館之中。這塊碑因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被深埋于地下,且未曾遭遇到盜墓者的破壞,所以才能將此碑保存得如此完整。
魏碑《元思墓志》,志方形青灰石質志石,志高59.4厘米、寬61.5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
整塊碑文墓志完整無損,字字都清晰可見,是比較罕見的北碑石記刻,所以它一經出土就得到了各方的珍視,尤其是在書法圈之中,它全文雖僅283余字,但確字字經典,字徑約為4厘米左右,應屬于中楷范圍的中楷字,字體為介于楷書與隸書之間的字體,因成形早于唐楷,所以被稱為唐人楷書的基礎,是為最早的楷書字體。
從書法史演進的角度來看,《元思墓志》處于隸書與楷書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從此書也可清晰的看出書法字體的演進過程,此碑它既擺脫了隸書的呆板,同時又還沒有唐楷的那種過分精細和嚴謹度。
它對之前一些較為刻板的漢隸進行了革新,通過簡化筆畫的曲折,把一些尖銳的角落給圓潤化了,使其呈現(xiàn)出過為流暢圓潤的風格,這點在很多的唐楷之中都能看到,所以才會有人說唐人是學的它的。
而圓筆之處流利圓轉,在一些字的轉折處,自然流暢,巧妙地融入南方書法的靈動韻味。這種南北融合的風格,使得《元思墓志》的書法在凝重端麗中不失俏皮活潑。
這里就有人要說了,剛不是說長年深埋于地下嗎,后世是怎么看得到的。這一點吧,對于墓碑有可能并不是直接深埋于地下的,而是在長年累月之中給填埋了。
這一點我并不清楚,還有就是書寫此碑的人并不是只有這一筆跡,只是說在后世的一些書法中和此碑相對比有相似之處,而且此碑的成形時間在這些之前。
唐代的楷書多以求法度嚴謹為主,但有人則認為這一時期的楷書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意趣,倒至后人學習唐楷時很容易出現(xiàn)僵滯呆板的問題,我想這才是重點吧。
唐人將楷書發(fā)揮到了極致,以至于后來者很難以超越,今人在學習書法之時也多以唐楷為主,但是呢如若在沒有老師等指引下,絕大多數(shù)的人會從零到放棄只用一兩天時間。
也正是因此,魏碑書法漸漸的成為了新的入門法帖,也是不無道理的,它在唐楷之前,也可以說是唐楷的基礎。現(xiàn)在在書法考之中魏碑也是時常出現(xiàn)的考題,例此碑《元思墓志》則以方筆為主、間以圓筆的風格,其方筆轉折處骨氣峻整、勁力十足,點畫轉折間楷法完備,圓轉處自然流利,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歐陽詢楷體的險絕瘦硬風格,便得之于魏碑體,可見《元思墓志》對唐楷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今人如若能精臨此帖,它能幫助我們建立法度意識,學習到古人楷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之后臨習唐楷時,能更輕松領悟其精細變化,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使楷書更加多元化。又或者正在臨習楷書的你,也可通過此帖來提升自己的古法和嚴謹度。
然而,不少人對碑學作品存在誤解,甚至將其稱為 “丑書”。碑學作品普遍拙質渾穆、體勢敦厚、筆畫蒼勁粗野,與盛行千年的 “秀逸” 審美不符。加之米芾曾言 “碑刻不可學”,啟功也提到 “難從刀痕見筆痕”。
因為石刻它沒有墨跡的節(jié)奏變化,且經歷長時間風化和磨損,細節(jié)難以勘察,不如墨跡直觀,導致當代人鑒賞能力有限,對碑學的誤解加深。但《元思墓志》以其獨特的魅力,打破了這種偏見。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