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個個古今意義不盡相同的“超前詞匯”從古人口中說出,讓人不由得由衷地感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在現代人看來“穿越”到古代的詞匯,其實背后承載的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典故,而中華文明的孕育與傳承,也就藏在這些“超前詞匯”的字里行間,歷經千年流傳不息。
你玩過梗嗎?
提起各種梗與網絡熱詞,現代青年們總能分分鐘變成“語言大師”。從“你out了”到“奧利給”,一個個帶著潮流范兒的詞匯讓現代年輕人玩得根本停不下來,這也讓吃瓜群眾們一度認為,玩梗與創造潮流新詞,是現代青年的專屬技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造詞”的浪潮,早在千年前就被古人們玩出了新高度。那一位位仿佛毫無現代科技感的古人們,卻以他們無與倫比的才華,創造出了一系列宛如穿越般的超前詞匯。
下面,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看看古人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充滿了現代感的詞匯吧。
01 拮據
在《詩經·豳風·鴟鶚》中,就有“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的記載,看來春秋時代的古人們,就已經掌握了“拮據”這一超前詞匯。
需要指出的是,《詩經》中這首詩寫的是一只鳥在筑巢時忙得不可開交,鳥的爪子一直在采摘蘆花來搭窩,鳥的嘴因不斷銜取各種筑巢的材料而受傷,因而詩句中提到的“拮據”,指的是“勞累、忙碌”,與現代人理解的“經濟不寬裕”完全沒有關系。
02風騷
同樣被古人們掌握的超前詞匯還有“風騷”。唐代詩人高適,就曾在《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一詩中提到“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正式讓“風騷”一詞成為古人口中的潮范詞匯。
無獨有偶,宋代大才子蘇舜欽也曾在《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提到:“留連日日奉杯宴,殊無閑隙吟風騷”,而清代人趙翼則在《論詩》中,高吟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讓“風騷”一詞一下子引領了數百年潮流,成為古人潮流范的“見證者”。
在現代語義中,“風騷”并不是一個動聽的詞匯,它通常指人們在某些地方行為不檢點,而古人詩句中的“風騷”,卻是泛指文學作品,與個人行為品德并無太多關系。
其實,“風騷”最初的意思,本來指的是《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這也是古人們用它代指文學作品的根源所在,之所以現代語義下“風騷”會出現一些帶有貶義色彩的多衍生意義,主要還是與“風騷”跟疾病的描述有關。
“風騷”中的“騷”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北山經》中,書中說“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儵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騷(一說驕)。”
由于文獻散佚,學者們很長時間都無法對“騷”字準確定義,直到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的竹簡出土,考古學家們才根據竹簡上“諸侯不治騷馬,騷馬蟲皆麗橫厄”的記載,認為“騷”字指的是馬身上的病原體。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湖北的江陵張江山出土了一批漢簡,再次將“騷”字與疾病聯系在一起,其中一片漢簡中還明確提到“身病癢,膿出,為騷”,至此“騷”字逐漸與“癢”聯系在一起。
恰好“風”字也與“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漢語中至今將一種身上發癢的皮膚病稱作“風疹”,而人們身上奇癢難忍時,常常在身上抓癢癢,落在古人眼中,人們抓癢癢的姿態簡直就是在搔首弄姿,擠眉弄眼。于是,一些善于聯想的古人們,就把“風騷”與人們行為不規范聯系在一起,讓“風騷”一詞多了一層別樣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風騷”的衍生義使用的越來越廣泛,明清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風騷”的衍生義了,比如李漁就在《憐香伴·女校》說道:“他出這等風致題目,一定是箇老風騷,做首肉麻的詩應付他。”
古人們賦予“風騷”新的含義之時,也不忘讓其他超前詞匯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耀眼的光芒。如此一來,就有了古人口中驚掉無數人下巴的“博士買驢”。
03 博士
說來“博士買驢”還有一段典故。
據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記載,從前有個熟讀四書五經的博士,因家里的驢子死了,不得不去市場上重新買頭驢。他找到賣驢的攤位,很快選好了驢,而后又跟驢老板商量好了價格,誰料等到付錢時,博士突然要求驢老板寫個憑據給他。
驢老板支支吾吾說自己不識字,請博士代寫。博士一口答應,而后他找來文房四寶,密密麻麻寫了整整三頁紙,卻通篇沒有一個驢字。
但博士自己渾然不覺,寫完后還得意洋洋地念給驢老板聽,驢老板聽的一臉懵,最后實在忍不住對博士說:“先生寫了這么多,怎么連個'驢'字都沒有,您只要說某年某月我賣給您一頭驢,收了您多少錢不就行了嗎?”
雖然這則寓言的博士,指的是古代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不管哪一種,都與現代語義中表示學歷文憑的“博士”一詞全然不同,但古人們突然提到現代詞匯中“博士”,還是嚇了現代人一跳。不等現代人回過神來,古人們又悠悠然地說出了另一個超前詞匯——“令人噴飯”。
04 令人噴飯
“令人噴飯”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文中說:“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個名叫文與可的人和妻子出門旅游,晚上兩人一邊吃飯一邊看詩稿,看到有趣的地方忍不住哈哈大笑,噴得到處都是米飯。
靠著這個典故,“令人噴飯”就成了官方正式收錄的成語,專門用來形容事情或說話十分可笑。清代時,文學家李汝珍還特地在《鏡花緣》里提了一句:“最令人噴飯的,那小耗子又要舞,又怕貓,躲躲藏藏,賊頭賊腦,任他裝出斯文樣子,終失不了偷油的身分”,算是從側面證明了“令人噴飯”一詞網紅數百年的超強實力。
05 慘綠少年
像這樣宛如從現代詞匯中“穿越”而來的詞匯,古人還知道很多。唐朝時,張固就在《幽閑鼓吹》提了一句“慘綠少年”,讓無數現代人聯想到網絡熱梗中頭頂那片綠油油的大草原。
然而,“慘綠少年”最初的意思,跟男女之事完全沒有關系。《幽閑鼓吹》里講的是有個叫潘孟陽的人升官后,他的母親擔心他hold不住新領導新同事,潘孟陽為了讓母親放心,便將同事們都邀請到家里來吃飯。
酒酣宴罷,母親對潘孟陽說:“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此人全別,必是有名卿相。”
這話的意思是剛剛來吃飯的這些人經我仔細觀察,我發現坐在最下首的那位慘綠少年是個人才,將來一定會成為有名的高官。
要說潘母的眼光還真是老道,被她cue到的那位名叫杜黃裳,后來成為了唐朝宰相。而文中出現的“慘綠少年”一詞中,“慘”通“黲”,指顏色暗淡,“慘綠少年”就是指穿著淺綠色衣服的人。
或許是被稱作“慘綠少年”的杜黃裳最終平步青云,漸漸“慘綠少年”一詞也從最初單純指服飾顏色,衍生出衣著講究,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之義,妥妥是個褒義詞。
隨著一個個古今意義不盡相同的“超前詞匯”從古人口中說出,讓人不由得由衷地感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在現代人看來“穿越”到古代的詞匯,其實背后承載的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典故,而中華文明的孕育與傳承,也就藏在這些“超前詞匯”的字里行間,歷經千年流傳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