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駟馬戰(zhàn)車和弓箭手)
弓箭,是古代作戰(zhàn)的“遠射”利器。
《孫臏兵法·勢備》竹簡本說:“羿作弓弩,以勢象之”。
此說還見于《墨子·非儒篇》。
這是講,羿大在約距今4千年前,發(fā)明了弓弩。
不過,《世本·作篇》說,黃帝臣子“揮”作弓、“牟夷”作矢。
《周易·系辭下》稱,黃帝、堯、舜“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吳越春秋》載,“神農(nóng)、皇(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弦矢之利,以威四方”。
《管子》:“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五兵”中包括弓箭。
這就將弓箭的發(fā)明,前推了千余年而距今5千年。
(湖南楚墓出土弓箭復原圖)
考古最具說服力。
距今約6500年的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第316號墓中,葬有一位身中箭傷的武士,左股骨內(nèi)尚嵌三角形骨鏃。
距今約7千年的仰韶文化和廟底溝文化;距今約8千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千3百年的河姆渡文化等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骨鏃和少量石鏃。
刷新認知的是,山西朔縣峙峪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枚石鏃,長約2.8厘米,薄燧石所制,打磨精細,前鋒銳利。經(jīng)放射性碳素測定,此遺址年代距今約近3萬年。
可知,古代先民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這還早得多。
遠古時期,人煙稀少,相距也遠,為了爭奪土地和搶奪財產(chǎn)的族群戰(zhàn)爭應還不多——最早的弓箭,當為那時的先民用來狩獵的利器。
(山西朔縣峙峪村出土舊石器石鏃)
看來,先秦古籍的記載,都把中國古代發(fā)明弓箭的年代說得太晚了。
“弦木為弧”,是只用單根木材制作弓。距今約4千多年的陶寺遺址出土的兩張木弓證實了這一說法。這種,被稱為“單體弓”。
至商代,殷墟墓中的弓體灰痕,可知其時已用兩層材料粘貼制作“合體弓”——甲骨文的“弓”字,便是二弓合一。
《周禮·考工記·弓人》,標準化了弓的材料選擇、加工方法、部件組裝、性能要求、缺陷預防等等,都有了極明確的工藝標準。
其云,制弓要用“干(竹、木)”“角”“筋”“膠”“絲”“漆”六材,精細制作云云,當是周代弓之制作水平的真實寫照。
東周春秋晚期的長沙楚墓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弓。其中之一,全長140厘米,最寬處4.5厘米、厚5厘米;弓體為竹質(zhì),最受力的中段以4層竹片疊成,內(nèi)外粘以薄片狀動物筋、角,再纏絲涂漆,弓的兩端裝有角質(zhì)弭。
此弓的制作,完全實證了《考工記·弓人》之記述。也表明,這種“復合弓”,比單體弓、合體弓的“強度”都要大得多,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
統(tǒng)觀古代和中世紀,中國之外的制弓技術,未有出其右者。
(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箭鏃)
或許古代中國使用弓箭的歷史太過悠久,加之其在狩獵和作戰(zhàn)中的作用太過重要。所以,上古先民就對弓箭、弋射懷有崇高的敬意。
前面說到了古有“羿作弓弩”之說,大約是更早就有了“羿射九日”之傳。
距今4400-3800年的陶寺遺址,被稱為“堯都”“舜都”“禹都”,其中晚期與夏紀年吻合。
陶寺中晚期22號豎穴土坑墓中,出土了木弓兩張和7組骨鏃。
此時的弓箭,不僅是兵器。如《詩·小雅·大東》云:“其直如矢”。矢鏃,還作為“置槷以懸”的校正“立桿”直正的工具,以準確測定日影。
弓矢“矰繳”,將天-地-人系于一體。由此,亦可窺見古人“敬天法地尊祖”信仰形成之脈絡。
(殷墟出土尚存劍桿的青銅鏃堆)
周王室專門設置官職,掌管弓矢(見《周禮·夏官·司弓矢》)。周禮中,有比之一般“禮”還隆重的“射儀”。。
《禮記·射義》說:“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shù)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務焉”。
《史記》說,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據(jù)說,傳世的《儀禮》,是孔子講周禮的課本之一部分。其中的《大射》,具體講述了周禮“射儀”的程序和要求。
有意思的是,里面有“朱極三”的記載——極,是皮質(zhì)指套;朱,即朱韋,朱紅色的熟牛皮;三,則為三枚,分別套于射手食指、將指、無名指,放弦時以保護手指。
手指之所以需要保護,就因為強弓力大,極可能自傷。
(古人記錄的“定力試弓”)
漢代,為“強弓”有多強做了注腳——《后漢書》載,猛將蓋延、祭彤等所用強弓達三百斤——即拉滿這樣的弓,須有提引75公斤重物的臂力,手指要套“極”或扳指。扳指多玉質(zhì),稱為“韘,shè”。
遠古上古先民所射的“箭”,都是石鏃和骨鏃。
從形制來說,先是扁體三角形鏃,不論石、骨,均磨出銳利的前鋒和側(cè)刃;至新石器時期,很快轉(zhuǎn)變?yōu)閳A錐形鏃;再后約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龍山文化時期,又變成帶鋌的鋒尖磨成三刃的圓錐形鏃。
學者們認為,這一變化進程,大致反映了弓箭從狩獵工具到殺人兵器的轉(zhuǎn)變——至商代,雙翼銅鏃已成軍中利器。
(商代雙翼帶鋌青銅鏃)
國外,曾長時期不把弓箭作為重要武器。
比如,西方引以為傲的羅馬軍團,看重的是步兵方陣和騎兵,弓箭并不受重視。直到6-7世紀,拜占庭和阿拉伯騎兵才開始重用弓箭。西方,則到了13世紀之后,弓箭才成為作戰(zhàn)的重要武器。
與弓箭先后發(fā)展起來的,還有弩。
古籍稱,黃帝造弩;亦有云“羿作弓弩”。目前從考古看,周代肯定有了“強弩”,《孫子兵法·作戰(zhàn)》亦有相關陣法的謀篇。限于篇幅,不遑贅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