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都推崇書法,也都把“魏晉筆法”視為圭臬。唐代以來,島國派出了不少使者來華,他們帶回了大量的名家真跡,這些文物滋養了很多書家。啟功認為,在繼承東晉六朝筆法這件事上,日本比我們更純正,他寫詩贊到:“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不徒古墨珍三筆,小野藤原并擅場。”
以“三筆三跡”為代表的日本書家,不以碑刻、拓本、棗木板為師,而是從墨帖入手,所以能夠“實傳東晉六朝以來真諦,蓋自墨跡熏習,不染刀痕蠟漬也。”空海、藤原行成等名家將晉唐草法與本土書道相融合,既繼承了正統用筆,又能獨出心裁。到了神戶時期,卷菱湖的出現,意味著中日草書徹底融合。
卷菱湖被譽為“島國草書集大成者”“日本的懷素”,當時上至皇家、貴族、幕府將軍,下至商人、富豪,都請他為自己題字,凡是有條件者,都希望拜在他門下,以致于最終卷菱湖的徒弟超過了10000人。
卷菱湖章草、行草、大草、細草皆精,尤其是“細草”,更是再現了失傳已久的“二王”筆法。所謂“細草”,指的是筆畫連綿細勁,強調筆勢銜接、絞轉而不求頓挫的一種草書字體,想把他寫好,不僅非常考驗腕力靈活度,對書寫時的一氣呵成、情感的自然也都有極高的要求。
卷菱湖的《細草千字文》如今是島國的“國寶”,一直珍藏于皇宮三之丸尚藏館。此作全卷縱約28厘米、橫超過5米,總計近百行、100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在3至6厘米之間,洋洋灑灑、縱逸不羈,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細草千字文》也影響到了清末以來不少中國書家,如于右任、林散之、沈鵬等。卷菱湖此作以王獻之、智永、懷素、空海、藤原佐理、藤原行成等大師筆法為基礎,更強調筋力,因此細細欣賞會發現妍美與剛健齊備、瘦硬與婀娜皆有。
書寫時先空中取勢,再順鋒入紙,筆尖痕跡清晰,落筆后調轉中鋒行進,偶有側鋒,筆畫圓勁瀟灑,牽絲引帶,連綿不絕。短橫粗實,長橫首尾重、中間輕,豎畫挺勁,撇捺舒展,轉折處圓筆為主,如“折釵股”。收筆、出勾凌厲果決、干脆爽利。
結字中宮緊實,四面開張,松緊對比明顯,欹側險絕,各結構間的呼應揖讓、高低錯了、輕重收放,變化多端。上下字之間筆勢虛連,雖字字獨立,但沒有遲滯之處,章法上也更有活氣。
縱觀全卷,筆法精到自然,結字豐富多變,氣息瀟灑妍美,處處妥帖,筆筆炫技,是我們領略晉唐名家草法的絕佳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