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猜謎:一個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何物?我猜你肯定猜到了:乃荷花是也!因為自古及今,無論王侯將相還是文人墨客,抑或是平頭百姓,都對荷蓮情有獨鐘。
《詩經》里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里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漢·樂府》中有"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唐詩中寫荷的名篇更是數不勝數,李商隱的《贈荷花》一一惟有綠荷紅菡萏,舒卷開合任天真;王昌齡的《采蓮曲》一一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維的《蓮花塢》一一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
宋人詩詞中,有歐陽修的"畫船撐入花深處",也有蘇東坡的"四面垂楊十里荷",還有李重元的"過雨荷花滿院香",而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更是人人耳熟能詳。
因"蓮""廉"同音,歷代帝王都希望臣子們能廉潔奉公,故賞賜的器物上多有蓮花的圖案,或是纏枝蓮或是一束蓮,尤以青花瓷器上蓮花為多,寓意清廉。
百姓們愛蓮是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根可食用一一能涼拌,能熱炒,亦能做成蓮湯肉片,還能加工成藕粉隨時用開水沖著喝;葉可入藥,據說煎湯喝可治偏頭疼,泡茶喝可通腸利便,又據說乞丐們做的叫化雞都是用荷葉包裹燒制;花可觀賞一一或粉或白或紅,皆能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摘下蓮蓬取出蓮籽,放入砂鍋內再加入銀耳、冰糖,細細熬制成羹湯,可養心可明目可護肝。
由老子創立的土生土長的道教尤以蓮為貴,是因為:葉綠的陰與花紅的陽形成鮮明的對比,直觀展現了"陰陽和合"的核心理念,故笑容可掬的和合二仙形象總是一捧荷花,一捧寶盒,寓意和諧合好。
從古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中,蓮花也占據著神圣的地位,因其"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象征著"清凈與莊嚴",因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著"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在神話小說《西游記》中,慈眉善目,正直善良,人見人愛的觀音菩薩就常常在蓮花臺上禮佛施法、打坐念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小學時,在我村臨近河灘的村邊駐了一排部隊,他們種糧種菜,養雞養鴨,還在一個臭污水塘里種了藕,是我人生第一次見到了亭亭如蓋的荷葉,見到了艷紅如霞的荷花。
夏日的夜晚,跟著大人們跑去幾里外的村子里看電影,未到放映場就聽到了女主人公韓英那甜美的歌聲一一洪湖水浪打浪,…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帆稻谷香…。
上初中時學習了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盡管只好玩耍不好學習的我們,非常討厭老師要求要全文背誦并逐字逐詞的理解,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尚品質卻讓我們十分喜愛。
上高中時,課本上優美的散文有很多,但至今還能讓我念念不忘的,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莫屬。每每想起此文,一幅美麗的畫卷就浮現在眼前:披著大衫的朱自清站在曲曲折折的荷塘邊上,望著如舞女的裙般的荷葉,望著裊娜地羞澀地開著的,如碧天里的星星,如清水出浴的美人般的白色小花;嗅著微風過處送來的縷縷清香;聽著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試問,此情此景,誰不為之陶醉,誰不想而往之!?
有一次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的鑒寶節目,知道了十二花神,即每月有一位玉骨冰姿眉目如畫的仙女到人間管理花開花落事宜,而六月(農歷)的荷花神仙則是天生麗質,有"沉魚"之美稱的浣紗女西施。
有個與荷有關的典故不知道你一定聽說過,據記栽,明朝宰相李賢欲招神童程敏政為婿,席間以菜肴為題出上聯"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則對曰"有杏(幸)不須梅(媒)",暗示二人結緣乃天幸促成,不需媒妁。此典故因名人而出名,此對聯因精妙而流傳,也為歷代文人墨客津津樂道。
在我工作的羅嶺鄉政府后邊的池塘里,村民們前幾年種上了荷花,一為吃藕,二為美化環境,三為清潔水質。那里也成了我們工作之余休閑散步的地方一一春日去看尖尖荷角,夏日去賞綠葉紅花,秋日去觀殘葉枯桿。
一轉眼荷月又到了,請大家跟著我的鏡頭,讀著我的詩作,一起去賞荷吧!
爛泥池塘住仙葩,
閑看皓月靜聽蛙。
待到炎炎夏日里,
荷花盛放賽晚霞。
作者簡介:郭耀武,字“一草”,羅嶺鄉政府職工;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