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東蘭中醫:未來30天盡量少吃豬肉!想吃肉多吃這2種
賴東蘭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 主任醫師,擅長:抽動癥、多動癥、生長發育遲緩、情緒睡眠障礙;小兒脾胃疾病,厭食、積滯、腹痛、便秘、吐瀉;咳喘、鼻炎、腺樣體肥大、反復呼吸道感染;濕疹、過敏性紫癜等。定期在廣州宏韻中醫館坐診。
夏季本身就是多雨,濕熱的季節,最近很多地區開始進入梅雨季,濕氣越來越重,很多孩子也出現精神差、吃飯不香、大便黏膩不成形等濕氣重的情況,尤其是本身就脾虛濕盛、個頭長得慢的孩子,這時候更得當心了。
首先就得從吃上注意,特別是咱們餐桌上最常見的豬肉,真得讓孩子悠著點吃,能不吃就更好了。
為啥這么說?按咱中醫的理兒,這豬肉,性偏滋膩,肥厚之物,脾胃虛弱、濕氣重的娃娃吃多了,容易積滯,難消化。
特別是那些已經有點挑食、便秘、肚脹、情緒容易爆的小朋友,就更要在這段濕熱時節,把豬肉少碰為妙。五花肉、肘子、油炸紅燒之類,更是暫避為上策。
那孩子饞肉了怎么辦?總不能天天吃素吧?別急,實在想吃,可以吃點排骨、瘦肉,并且搭配一些去濕氣主食、蔬菜和調料。脾胃舒服了,孩子才有精神。
主食:薏米紅豆粥(祛濕)、小米粥(養脾胃)
蔬菜:冬瓜、絲瓜(利水排濕)、馬齒莧、馬蘭頭
調料:生姜、花椒、大料、香葉(溫陽化濕)、陳皮(疏通氣機)
另外咱們換點“和氣”的肉,比方說:
第一個是鴨肉。鴨肉雖說也屬禽,但性偏涼,去皮后油脂少、蛋白質好,還不容易上火。夏天吃點鴨子,清潤不膩,正合時節。
做法也講究清淡,比如拿點鴨胸肉剁碎,加點陳皮、薏米一小把,一起慢火煲湯。陳皮理氣,薏米健脾,鴨肉補而不滯——喝湯吃肉,腸胃都舒坦。
再一個就是魚肉。魚是老天爺給孩子們最好的“腦補”食材,尤其是那些含Omega-3的深海魚——三文魚、鱈魚、鱸魚這些。肉質細嫩,刺又少,好消化,還能養腦養神。
做魚也要講究,清蒸、水煮最好,別油炸,別重口!
比如鱸魚清理干凈,肚子里塞幾片姜、幾段蔥,淋上一點點料酒,上鍋清蒸。或用鯽魚加幾片生姜、一小把白蘿卜絲煮湯。
當然,每個孩子體質不同,有的對某些食材特別敏感,還是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飲食。最好結合專業評估,比如中醫辨證、營養指導,再配合日常行為干預,慢慢調理,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