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騙子騙學生常用哪種騙術?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補騙子十二則”條中,有一則溫郡某太守被騙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冒官行騙:蔣中丞代表朝廷到浙江巡視,察訪官民,嚴懲不法分子。溫郡(今溫州)某太守很腐敗,害怕被查出來。這期間,恰好有三位北京口音的人出現,“凡太守升堂,必往觀之,暇則與館人辯論太守之是非曲直。”太守派人暗搜了三人的行李,查出中丞訪牌一道,太守私下做的事情都有記錄……
這是一個騙局,所謂中丞訪牌當然是假的。但太守對他們深信不疑,在騙子佯裝乘船離去后,太守主動追去,贈送了四桶柑橘。這可不是普通的柑橘,里面都掏空了,填進了金銀。之后,太守至省城拜見蔣中丞,才知蔣中丞根本未去溫州。太守明明知道被騙了,還不敢說出來。
“冒官行騙”屬于“風門”類騙術,除了“冒官騙官”,類似的還有一種叫“冒名騙術”常常被用來騙學生。明張應俞《新刻江湖杜騙術》一書中曾介紹有24類騙術,記錄了84則行騙和受騙案例。在第四類“詐哄騙”里,有一則“詐學道書報好夢”就是冒名騙學生的。
事發明朝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福建省各府上省城參加鄉試所取中的生員都是人稱“沈宗師”的學道錄取的。十二月初,這些舉子將赴京趕考。這時,省城里有個騙子看到了機會,遂請一擅長書法的秀才,冒充沈宗師寫了多封信,并蓋上私印,送到各考生家里。
在信中,騙子以沈宗師的名義,說做夢時夢到你家將出狀元,才差人送信來。還特囑,此事不能外泄,一定要保密。每到一家,騙子都拿出“狀元夢”這封信,如此這般胡侃一通。預言家人能考中狀元,哪家不高興!接到騙子的信后,哪家都送給騙子三五兩以上的“喜銀”,給少了騙子還不要。這么一圈騙下來,騙子騙得“不止百金”。
騙子過去俗稱“棍”,大騙子被稱為“大神棍”。此騙子冒沈宗師之名行騙,確實聰明,張應俞對冒沈宗師之名行騙的騙子點評道:“此棍騙新人,騙亦不痛……此騙局中最妙者。”
2
古代騙子如何利用高科技行騙?
古代騙子也靠他們那個時代的高科技行走江湖,“火門”就是一種古代的高科技行騙手段。
“火門”類騙術在今天看來類似金融詐騙,通過煉偽金銀,制造假錢幣、假飾品行騙,因為皆需“以火為之”,明清時被之稱為“火門”。“火門”騙術亦稱“法術騙”,最早源于先秦時出現的“煉丹術”。
煉丹術可以煉出黃金白銀,俗稱“點石成金”,故又稱作“黃白術”。行騙時,民間則叫做“種金術”,這種騙術并非一般人能掌握,故有“仙方,非人世有也”一說。
明清時煉丹術極為流行,掌握煉丹術的騙子人稱“丹客”,他們自稱會“燒銀”,能“種財”。明代書畫家、風流才子唐伯虎便曾遇到一位身穿破衣服的丹客,他為此感慨道:“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慣說會燒銀。自家何不燒些用?擔水河頭賣與人。”
種金騙術的前提,是被騙對象得提供母金(銀)當種子,謊稱可種出若干倍的子金(銀)出來,或謊稱可煉出長生不老藥,目的是騙走種金(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中的《丹客半黍九還,富翁千金一笑》一文,講的就是松江府(今上海松江)一土豪請騙子到家煉丹,卻被騙走了2000兩銀子。清袁枚《子不語》中也有一則“煉丹道士”故事:張尚書被一詐稱可煉出長生不老藥的丹客蠱惑,失巨資,前后被騙走90萬兩銀子。
還有一種叫“法水照形”的騙術也屬古代“高科技”騙術。行騙時騙子念咒,說出某人心里想什么,然后讓被騙者面照法水,其心里想的就會顯出影像來。實際上這是騙子事先畫好某種形象,在特制的水器底部放入凸透鏡,在被騙對象照時,將圖形放到下面遂顯影。
3
古代如何“精準行騙”?
凡騙子都是極精明之人,行騙前都會摸透目標情況再下手,用現代話來說,這叫“精準行騙”。古代騙子在精準行騙方面下得功夫更深,其中“經門”類騙子最精于此道。
“經門”類騙子都有點文化,憑算命、看相、測字、占星、堪輿等招術行騙的都屬此門類。因為這類騙子大多人模狗樣的,頭戴儒巾、“經門”又稱為“巾門”。
“經門”的不少騙術原本都是方術,在清朝“江湖十二相”中,“京”“目”二相也屬“經門”類。這些騙子對被騙對象的信息特別在意,且極擅搞情報,所以,往往能依“法”行騙,騙人有“術”。
據《近代中國江湖秘聞》一書揭露,過去大神棍必讀一秘本,內記秘不示人騙法,稱為《英耀篇》。何謂“英耀”?“英”指家底、身世,“耀”就是用非常高明的手法獲取行騙對象的家庭、身世信息。秘本僅700余字,開篇便說:“一入門先觀來意,既七言切獲躊躇。”來人一進門先要觀察來意,套取真實意圖。如何獲取精準信息,從而精準行騙?秘本歸納為六字法,即敲、打、審、千、隆、賣。“敲”,即旁敲側擊;“打”,是突然發問,令對手不防,出口失言;“審”,是觀顏察色;“千”,即刺激、恐嚇;“隆”是恭維奉承。“賣”,并不是賣關子,而是把用上述手法套取到的信息一一說出來,未卜先知,令對方折服,為進一步行騙鋪底。
這六字還必須配合使用,要“敲其天(父母)而審其比(兄弟),審其一而知其三”“急打慢千,輕敲響賣”。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千”和“隆”,“十千九響,十隆十成。”故《英耀篇》最后稱:“斯騙玩熟,定教四海揚名。”清末民初,浙江人丁某在京任職,年近五十無子,因怕老婆又不敢討妾續香火。一日家旁來一相面的,丁某遂討教得子之法。相面的示意其與家中女仆茍合。丁某為此在女仆身上前后花了三四千兩銀子,后女仆攜財遠走。原來,相面的與女仆是一伙騙子,相面的對丁某“急打慢千,輕敲響賣”,再加上仆人的密報,丁某的情況騙子了如指掌,相面時當然說得很準了。
4
古人如何防止上當受騙?
古今騙子都是無孔不入,尤其是利用最新技術手段來行騙,一般人不容易發覺。如民國時報業發展了,有人便專門利用報上的社會新聞來行騙,讓人防不勝防。而近來令警方頭痛的“網絡詐騙”,也是與時俱進花樣翻新。
如何防止被騙?明張應俞《新刻江湖杜騙術》中認為,“小人之計甚詭,君子之防宜密,庶棍術雖多,亦不能愚弄我也。”除了小心防范外,還要戒貪心。張應俞認為,“貪之為害也”,他建議“是以從古君子,以不貪為寶”。
古今多發現的“丟包騙”就是利用被騙者貪財心理,騙子將裝有假金銀、假貴重物品的箱包有意丟在被騙者行走的路上,讓被騙者撿到。這時旁邊突然出來一個人,行騙開始。手段之一是“見者有份”,兩人平分“財寶”,騙子故意讓被騙者拿出點錢,箱包和財寶全歸被騙者,從而騙得錢財。為了讓被騙者不生懷疑,總會有另一騙子假扮丟包者一路尋來。
《新刻江湖杜騙術》所述的“路途丟包行脫換”記載:一個叫江賢的江西臨川農民,“偶見一包,賢撿入手,約有銀二三兩,不勝喜悅。”這時后面跟上來一個扮演路人的騙子,說“見者有份,不許獨得”,另一個扮演“失主”的騙子找來,合伙把江賢所攜箱子里的銀子騙走了。現代時常出現的“丟手機”騙法,就是古代這類丟包騙的翻版。
◎本文原載于《西寧晚報》,內容略有刪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