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治過的腰突病人太多了。突出的椎間盤,壓著神經,那腿麻、腳麻的滋味,真真是鉆心蝕骨,像無數螞蟻在皮肉里爬,又像整條腿浸在冰水里,還帶著針扎似的刺痛。病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那份苦楚,看在眼里,心里也跟著揪緊。
病,難治嗎?
腰突引起的麻木,若找準了根由,未必就束手無策??蛇@心里頭,常堵得慌,比治不好病還難受。為什么?靜下來細想才明白。我行醫幾十年,疑難雜癥見得不少。只要病人自己不放棄,咬緊牙關配合,我總有一股勁兒,想方設法也要把這“麻木”的釘子給拔了。
可如今這光景,讓人心里發涼,不是滋味。
倒不是說中醫沒人了,是那味兒變了。許多年輕的后生,張口閉口就是“手術”、“吃西藥止痛”,仿佛那是唯一的出路。開個方子,心思也不在“理”上,恨不得把藥柜搬空,堆砌些名貴藥材,圖個心安,或是別的什么。心,終究是沒沉下來。
記得前些日子,一個中年漢子,被家人攙著進來。腰突多年,右腿麻得厲害,腳底板像踩著棉花,走路深一腳淺一腳。他說,城里大醫院跑遍了,片子拍了一摞,藥吃了不少,針也打了,醫生都說要么忍著,要么手術。他怕開刀,聽說我這兒能治,硬是坐了三個小時火車來的。聽他講這奔波,我心里頭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治病的藥錢能有多少?
這來回折騰的路費、吃住,怕是比藥費貴出好幾倍去!
鞍比馬貴,這情景,真真不愿多見。但凡能遠程看的,我都盡力遠程看,省得病人受這份奔波之苦。
仔細瞧了他的舌苔,厚膩發白,脈象沉澀。問及平日,常感腰腿沉重發涼,遇冷加重。這不是單純的骨頭壓迫問題??!很多醫生一見腿麻腳麻,就想著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這思路,擱在現代人身上,常常偏了!古人講“腎主骨”,沒錯。但今人久坐少動,貪涼飲冷,脾陽不振才是根本!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脾虛了,身體里的“濕氣”、“寒痰”就堆積起來,如同河道淤塞。這濕濁寒痰流注到腰腿,困住了經絡,阻礙了氣血運行。神經被濕濁包裹、寒邪凝滯,好比電線浸了水又結了冰,信號不通,麻木疼痛自然就來了。光盯著骨頭活血,不清這淤塞的“河道”,氣血如何能通達到腳趾尖?
給他開了方:白術、茯苓、澤瀉,加上桂枝、牛膝。
他起初也愣:“大夫,就這幾味?能管用嗎?以前吃的方子都一大把。”我耐心解釋:白術、茯苓,健脾氣,燥濕邪,如同疏浚河道的工兵,先把淤泥(濕濁)的源頭斷掉,讓脾這臺“發動機”有力氣運轉起來。澤瀉,利水濕,導濁陰下行,讓那些寒濕垃圾有出路,順著小便排走。桂枝,溫通經脈,振奮陽氣,如同給冰冷的河道注入暖流,融化寒冰(寒邪)。牛膝,引藥下行,強筋骨,直達病所,好比精準的向導,把藥力帶到腰腿腳。這幾味藥配伍,升清陽,降濁陰,溫通經脈,化濕散寒,正是針對他這脾虛濕困、寒凝經絡的根本。
他半信半疑回去試了。服藥半月,反饋說腿腳那股子刺骨的涼意輕了些。原方稍作調整,讓他繼續。又過一月,電話里聲音都透著喜氣:“大夫!麻勁兒小了!腳底板踩地實誠多了!”前后調理兩個多月,麻木感基本消失,走路也穩當了,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提了起來。
治麻木,不能光盯著“不通”,更要看到背后“為什么不通”。是寒?是濕?是虛?是瘀?還是兼而有之?我這輩子,最盼的就是更多人能真正懂得中醫這份“察其本”的智慧。看著年輕醫生動不動就讓病人吃止痛片、做手術,我心里不全是氣他們治不好病——病各有緣法。
我是憂啊!他們這樣圖省事、走捷徑,慢慢就把病人那份對中醫的信任、那份“人心”給寒透了。病,或許還有得治;可人心一旦寒了,那份求治的熱忱和信任,就真的再也暖不回來了。藥能通經絡,難通那冷卻了的心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