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去世之后,一片悼念聲中,也夾雜著“他究竟有沒有資格與金庸、黃霑、倪匡并肩”的質疑聲。“香江四大才子”雖然已落幕,但各自的傳奇余音至今仍在。
而“香江四大才子”這種“包裝”,某種程度上源于“江南四大才子”。是的,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亮相場景太深入人心。以致時下爆火的“蘇超”,還有人COS同款亮相球場。
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壁文徵明,這三人想來大家都眼熟了。那么,還有一個“才子”是誰呢?很多人可能就不太能答上來了。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江南四大才子”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影迷看上面的劇照,認得出其中的周星馳、陳百祥、吳鎮宇,但還有一個演員,怎么也叫不出他的名字。
最早,清代中期的彈詞《三笑新編》和《笑中緣》中,出現過“江南四大才子”,除唐伯虎等三人外,第四人為周文賓。但周文賓卻是杜撰的人物,其真實原型是與唐、祝、文并稱“吳中四才子”的徐禎卿。
徐禎卿像
只不過,名氣遠遜其他三人的徐禎卿,怎么看都像是勉強加進來湊數的。
壹
文藝作品中周文賓的人設,其實是高顏值的帥哥,《三笑新編》上說他“容貌天然世所稀”,因此也成了越劇《王老虎搶親》的主角:周文賓愛上兵部尚書之女王秀英,托人說媒遭拒。王秀英之兄王天豹外號“王老虎”,平時橫行霸道,在燈會之際見色起意,將男扮女裝的周文賓劫入府內,卻因為先將周文賓送入秀英房中安歇,導致兩人相戀并喜結連理。
電影《王老虎搶親》劇照
1960年香港的同名越劇電影中,反串出演周文賓的是夏夢,剪接是日后《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編劇和導演之一是化名林歡的金庸。這是金庸擔任導演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電影。
周文賓雖然在越劇中是主角,但其在其他影視劇的存在感卻遠不如其余三人。《唐伯虎點秋香》片頭,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是首頁大字“領銜主演”,陳百祥飾演的祝枝山是次頁排名第一的“領銜主演”,吳鎮宇飾演的文徵明也是“特別客串”,唯獨演周文賓的陳輝虹,跟演“如花”的李健仁、演“賣身葬全家”的梁榮忠一樣無名。
林憶蓮前男友陳輝虹,在片中站到C位只有這一秒
說回周文賓的原型徐禎卿,存在感也強不到哪里去。四大才子,各有所長。唐寅唐伯虎(1470-1524),最出色的是畫,山水畫和人物畫都頂尖。
唐寅《山路松聲圖》
祝允明祝枝山(1461-1527),最擅長的是書法。一幅狂草《岳陽樓記》,范仲淹若是見了多半也要點贊。
祝允明《岳陽樓記》(局部)
文壁文徵明(1470-1559),書畫全能的強人。論畫,他與唐寅、沈周、仇英并稱“明四家”;論書,他的行書和小楷備受贊譽。
文徵明小楷《落花詩》(局部)
而徐禎卿(1479-1511)跟這三人比,既不畫畫也無善書之名。加上生得最晚、去得最早,所以最不為后世所熟知。如今于“江南四大才子”能說出周文賓的已經不多,知道徐禎卿的就更是少見。
但徐禎卿絕非濫竽充數之輩。
明人王世貞說,“吳中人于詩述徐禎卿,書述祝允明,畫則唐伯虎……”,徐禎卿最擅長的是詩。
貳
1942年,三十二歲的錢鍾書寫完《談藝錄》,一開篇就提到:“因逕攘徐禎卿書名,不加標別,非不加也,無可加者。”
能讓年輕氣盛、恃才傲物的錢鍾書直接沿用著作之名,徐禎卿當然大有可觀之處。《談藝錄》本是徐禎卿二十歲左右時所著的一部詩話,不過兩三千字,卻讓四百余年后的同鄉錢鍾書印象深刻。
《談藝錄》初版書影
徐禎卿祖上原居太倉,其父移居蘇州經商,因此徐禎卿和同住在吳趨坊的唐伯虎成了鄰居。徐禎卿早年學文于狀元吳寬,而吳寬又收了老友、同年進士文林的兒子文徵明為學生,因此徐禎卿和文徵明又是同門師兄弟。
徐禎卿從小就有才名。吳中名士楊循吉本來喜好以學問詰難后輩,但讀到徐禎卿《嘆嘆集》中的詩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時,不禁地拍案叫絕,連說:“徐生可愛,徐生可畏!”徐禎卿因此名揚江左。
雖然有了詩名,但科舉才是當時讀書人的正事。唐寅十六歲中秀才、二十八歲鄉試得第一名;祝枝山十七歲中秀才、三十一歲考取舉人。徐禎卿十七歲入縣學不足為奇,但二十六歲考中進士,卻是四大才子里唯一的例外。
只是徐禎卿雖然才華橫溢,偏偏長相丑陋。明孝宗朱祐樘派心腹太監來察看兩名佼佼者徐禎卿和陸深,結果陸深最終入選翰林,徐禎卿則因為“貌寢不與”,與翰林院失之交臂。
徐禎卿的長相要是有書法一半漂亮,命運可能都會不同
深受刺激的徐禎卿,一氣之下作《丑女賦》一文,以抒心中憤懣。“形如死豕,勇憨多力。槁發短禿,面目黧黑。脂不能赭,粉不能白。”與之相對比的,是“東家有女,窈窕麗色。絕世無雙,嬌媚傾側”。徐禎卿除了罵兩句“世降道涼,好色賤德”之外,也只能自己郁悶。
雖然無緣翰林,官職還是有的。徐禎卿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掌管刑獄。在京期間,他與名士李夢陽、何景明以及王陽明等人相識,彼此交流,受益匪淺。他一改早年的靡麗詩風,以沉郁的漢魏盛唐詩風為尚,完成了詩歌創作上的轉型,尤以七言絕句見長。比如“輕車夜渡交河水,斬首先縛吐谷渾(《從軍行》)”,就宛然唐朝邊塞詩。
雖然徐禎卿的志向不止于作詩,但此時正是太監劉瑾專權之時,徐禎卿沒什么發展前途。他又不愿與世浮沉,自然也掙不來什么身家,只能過著普通窮京官的窘迫生活。想學陶淵明辭官引退,又囊中羞澀實在沒有裸辭的底氣。生活不易,徐禎卿三十出頭便已疾病纏身。
1510年劉瑾被處死,王陽明因此得以返京,授職吏部主事。病中的徐禎卿與王陽明談論道教養生之術,王陽明以他“存心盡性”的心學相談,徐禎卿若有所思。
王陽明弟子蔡世新手繪王陽明像
但此時已經時日無多的徐禎卿,等不及王陽明來深入影響了。臨終前他勉力整理好衣冠,將后事托付給同鄉徐縉。徐縉泣不成聲,徐禎卿卻笑著說:“平常事罷了。”徐禎卿又吩咐兒子徐伯虬,“我的墓志請王陽明來寫。”此時他氣息已經衰微,但神志絲毫不亂。
1511年二月,徐禎卿逝于北京,年僅三十三歲。王陽明為他寫了墓志銘,文徵明作《祭徐昌谷文》,傷慟亡友。之后靈柩運回家鄉蘇州,“墓在虎丘西麓”。
叁
徐禎卿雖然名列“明七子”,當時也曾與唐寅、祝枝山、文徵明等并稱,但無論生前還是逝后,時人的墓志、傳記、文章都從無“四才子”的并稱。首次出現“吳中四才子”的稱謂,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明末清初。
順治十一年(1654),名士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在其中的徐禎卿小傳里首次提及“吳中四才子”:“……昌谷少與唐寅、祝允明、文璧齊名,號‘吳中四才子’。”
“吳中四才子”像
明人所作的徐禎卿傳記,大多對其少時的吳中經歷著墨較少,而對中進士授官之后與李夢陽等復古派成員的交往記載更多。錢謙益增添這一筆,目的是突出徐禎卿作為知名詩人的吳中經歷,以體現揚吳中派、抑復古派的文學理念。而在錢謙益族孫錢陸燦編撰的《常熟縣志》徐禎卿本傳中,“吳中四才子”中的祝枝山又為王寵所取代,可見四才子的組成也莫衷一是。
但最終還是錢謙益的版本成了主流。1735年編修完畢的官修《明史·徐禎卿傳》中,“禎卿少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的說法就此定型,之后的文學史也紛紛采用“吳中四才子”一說。
而徐禎卿之所以在民間傳說的“江南四大才子”版本中,被子虛烏有的周文賓取代,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跟其余三子比,他實在顯得不搭。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雖然都是蘇州人,但徐禎卿在鄉居住時間并不算長,跟一生絕大多數時間均居于此的其他三人形成鮮明對比。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都擅詩、書、畫,這為民間故事的情節書寫提供充足橋段,而不擅畫畫只擅于詩的徐禎卿未免吃虧。學者顧頡剛的《蘇州史志筆記》即已指出:“特禎卿之詩非民眾所能了解,遂致奄忽耳。”
另外其余三人科舉仕途都不順,唐伯虎因科場案牽連下獄,祝枝山考不上進士,文徵明更是連考九次都考不上一個舉人。研究者高虹飛認為,“在徐禎卿身上,沒有才子風流與科舉不第的尖銳矛盾,也沒有隱居山林優游卒歲的逸致閑情。徐禎卿所有的,是以報國熱忱直面政治黑暗的痛苦,是遭遇貶謫后的自我開解與起伏,而這是不適于寫入民間故事的。”
才藝、科舉、仕宦、壽數的差異,終于讓于史無征、但明顯更討喜的周文賓取代了徐禎卿而躋身文藝作品中的“江南四大才子”。百姓喜聞樂見的是人見人愛的顏值、眉來眼去的風流、跌宕起伏的反轉甚至無厘頭反轉的搞怪,而這些徐禎卿都明顯不如其他三子可堪渲染鋪陳。
“四大才子”已成當下流行文化經典符號 圖據 視覺中國
或許只有在錢鍾書這樣的學者眼里,徐禎卿才是榜樣。《明史》記載徐禎卿博聞強記,“資穎特,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錢鍾書也因此效仿了個十足十:中西書籍一生過眼數以萬計,家中卻沒有什么藏書。
所以像徐禎卿這樣的人,有時看似是榜單上名不符實、勉強湊數的那一個,其實只是因為更小眾。別處另有他天地。
文/啟凌 編輯 蔣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