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閱讀前,先點擊上面的“關注”,感謝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并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筆者后續將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湖南長沙市望城縣白泉鄉白泉村荷葉塘(今屬岳麓區坪塘街道)有一座清代名人墓地,這座墓地坐東朝西,四周翠柳環繞,莊嚴肅穆,墓地北前方有一座神道碑亭,亭為石構,呈六方形,背負祁陽石碑1通,高約2.3米,寬約1米。碑上的字出自清末著名書法家黃自元之手,令人看后,陣陣驚嘆。
現如今,每年都有慕名者和游客來到這里祭掃,那么這座清代名人墓地里長眠之人到底是何人呢?我們如果回顧歷史,便會發現這座清代名人墓地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晚清名臣譚仲麟。
譚鐘麟作為晚清名臣之一,他政績卓著,以直言敢諫,傳譽朝中,名振海內,譚鐘麟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茶陵州石床鄉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頗有名望的教書先生。
譚鐘麟有兄弟四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譚鐘麟天資聰慧,頗有慧根,在父親的教授和引導之下,譚鐘麟讀遍百家之經典,成為了一個頗有學識的小才子。
后續,等到其歲數稍長之際,他的父親不幸因病離世,這就使得他和幾個兄弟失去了依靠,母親劉氏則肩負起了教養孩子的重擔。
1838年,譚鐘麟16歲了,他像他的祖父和父親那樣,為了生計,在當地開設私塾,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當時,譚鐘麟白天在自己開設的私塾教授學生,晚上則是刻苦讀書,為將來參加科舉考試做充足的準備。
1843年,21歲的譚鐘麟參加了提學考試,在這次提學考試中,他發揮出色,考中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進入到州學學習的機會和資格。
后續,在州學學有所成的譚鐘麟先是在鄉試中考中了舉人,隨后來到京城參加會試,高中進士,被清廷安排到翰林院,成為了一名庶吉士,就這樣,譚鐘麟由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譚鐘麟成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后,他做事兢兢業業,誠誠懇懇,使得他得到了上級官吏的賞識,在上級官吏的保舉之下,他先后被清廷提拔為會試同考官以及湖北鄉試副考官。
1862年,譚鐘麟在到任湖北鄉試副考官后,堅持按照朝廷的規章制度來辦事,確保了湖北地區鄉試的順利開展,這就使得他備受好評,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年之后,譚鐘麟在湖北鄉試副考官任上的政績,使得他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賞識,他因而被擢升官職,出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一職。
譚鐘麟到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一職后,直言敢諫,多次向清廷上諫了許多務實和實用的建議,這就令他越發的受上級官吏的賞識和信任。
1866年,杭州府遺缺知府,清廷命新任浙江巡撫李瀚章挑選合適的人選來補杭州知府這個空缺,當時,譚鐘麟來到浙江巡撫府衙來拜會李瀚章。
譚鐘麟見到李瀚章后,以下級官員的身份向恭恭敬敬地其行了跪拜大禮,但是李瀚章對于譚鐘麟的態度卻是十分傲慢和輕視,他只是瞄了一眼譚鐘麟,便坐在長椅上,自顧自地飲起了茶。
而跪在地上許久的譚鐘麟見李瀚章對自己的態度如此傲慢無禮,便一臉嚴肅地對這端坐在長椅的譚鐘麟說道:李大人,你是否腿腳有毛病?”
而端坐在長椅上的李瀚章則一臉疑惑地回答道:“沒有。
譚鐘麟這邊聽后,則是繼續開口問道:那么李大人你可能是患了眼疾!
李瀚章一聽這話,臉色不悅地回問道:譚大人,你這番話語,到底有何用意?
譚鐘麟見李瀚章開始反問自己,便對其說道:既然李大人你身體并無欠恙之處,為何下官已跪拜多時,你卻始終沒有任何表示呢?
譚鐘麟的這番話,令端坐在長椅上的李瀚章有點不好意思了,便起身站起,準備開口向譚鐘麟進行解釋。
但譚鐘麟卻并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而是當即直言道:李大人,你可以在下官面前,擺一品大員的架子,也有權免我的官職,但無論如何,當下級官吏向您跪行大禮時,怎么也得表現出起碼的尊重吧?”
譚鐘麟說罷,便起身,拂袖而去,令李瀚章感到臉面掛不住了,事后,李瀚章身邊的幕僚和隨從紛紛要求其對譚鐘麟進行懲治,起初,李瀚章也有這個想法,但是李瀚章在冷靜下來,細想一番后,覺得錯在自己,自己太過傲慢無禮了,為此,他當即登門向譚鐘麟進行道歉,還在道完歉后,將維護尊嚴,剛正不愛的譚鐘麟推舉成為了杭州知府。
譚鐘麟出任杭州知府后,清理賦稅,懲治為非作歹的豪強和土匪,令杭州這個地方政清人和,也令清廷的統治者越發的信任和器重他,他的仕途之路也因此平步青云,節節高升,在往后的幾十年時間里, 譚鐘麟從杭州知府一路升遷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在這些清廷的重要職務上,興利除弊,開拓出新局面,成為了一位勤政務實的能臣。
但是在1899年時,作為朝中重臣的譚鐘麟對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龍于英國事件不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回到了湖南長沙老家度過了自己的往后時光。
1905年,譚鐘麟因病,病逝于老家的住所內,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譚鐘麟病逝后,他的家里人將其安葬在長沙白泉村荷葉塘,這座墓地規模很大,很是氣派,不僅不僅有碑亭還有神道 華表 墓廬 石獸 等等,但是在后續遭到人為的破壞,僅留下墓冢和一座神道碑亭。
但好在,現如今,當地的有關部門對這里進行了修繕和保護,將這里設為文物保護單位,使得這座墓地得以保存至今。
時至今日,每年都有游客和慕名者來到這里祭掃,祭奠和緬懷這位晚清的名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