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這么一句話: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盡頭是放貸:
美團到最后是美團金服、小米到最后有小米金融、百度到最后是度小滿、360到最后是360借條、阿里巴巴到最后是花唄和借唄、京東到最后是白條和金條、抖音也有放心借...
總之,流量大的平臺有一個算一個,基本上都搞了個貸款、借錢、讓你超額消費、透支未來的渠道。
放眼全球,蘋果、谷歌、微軟這些科技巨頭愣是沒搞出什么"蘋果貸""谷歌貸",唯獨咱們的互聯網企業,個個化身成了金融公司。
這背后藏著個殘酷真相:我們的征信系統,正在把全社會逼成"老賴溫床"。
征信系統我們原本是沒有的,是從西方國家引進過來的,就像房子的公攤面積學的是香港。問題在于,引進來的東西往往只學了個皮毛,沒學到精髓。
關鍵區別在于,西方國家征信系統與之配套的是《個人破產保護法》。
簡單說,就是不管你欠了多少債,實在還不起了,你可以去申請個人破產。
申請完了,法院給你劃條道,比如接下來幾年你老老實實打工掙錢,能還多少是多少。到了約定的年頭,就算還沒還清,剩下的債,咔嚓,一筆勾銷,不用還了!
他們的房貸也是如此。購房人要是房貸還不上了,銀行會把房子收走拍賣。拍賣的錢甭管夠不夠還銀行的貸款,只要房子一拍出去,購房人跟銀行的這筆房貸債務,就算是兩清了!
拍賣的錢不夠?銀行只能自己認栽,承擔損失。這就叫房貸有限責任制,風險是銀行和購房人一起扛的。
在這種規矩下,西方的那些大公司根本不敢隨便搞網貸,再大的公司也不敢,風險太高了!
放出去的錢,萬一借款人還不上,直接申請破產保護,放貸公司就得跟著倒霉,承擔損失。要是趕上經濟不好,出現大批還不上錢的人,這壞賬能直接把放貸公司沖垮、整破產。
所以,他們不敢玩這個火。
而咱們這邊情況就大不一樣,目前為止,咱們還沒有一部像樣的《個人破產保護法》。
以房貸為例,咱們對應是無限責任制。
房貸還不起了,不還了?行,銀行把你的房子收走拍賣。可如果拍賣的錢不夠銀行的貸款呢?
剩下的錢,你得繼續還!
你要是不還?對不起,立刻給你整成征信“黑戶”,變成“失信被執行人”。
這個黑鍋你得一直背著,直到把剩下的錢一分不差地還清!然后還得再等5年,銀行才有可能再搭理你。
憑借著這套征信系統的設計,銀行在整個過程中,近乎零風險。
這兩年,國家在貸款政策上沒少給支持,但銀行對貸款資質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越來越嚴。
一個普通企業想貸點款周轉發展,難如登天!除了企業項目本身要符合銀行條件以外,還得拿出足夠值錢的抵押物和擔保物,或者提供足夠有信用的擔保方。
如果這些還不夠,銀行就會讓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承擔連帶責任。
本來成立的是“有限責任公司”,老板的責任是有限的。銀行這么一搞,等于把“有限責任”這個制度給架空了、推翻了!
這還不算完,很多地方上的小銀行,要求更離譜。它們不光讓老板個人擔保,甚至可能要求老板的老婆孩子、親戚朋友也來簽字擔保,承擔連帶責任!
貸個款,恨不得把你整個家族都拉下水,一起擔著這個還不上錢的風險。
所以現在為啥社會上“失信被執行人”那么多?前些年的名單都900萬以上了,乃至于今年相關數據都不公開了。為啥不公開?還不是因為名單數據太嚇人?
歸根結底,就是現在這套征信系統畸形了,已經把整個借錢的生態鏈徹底搞壞了!
正經做生意需要借錢的老板,在銀行這套“既要...又要...”的苛刻條件下根本貸不到款,怎么辦?
只能想辦法糊弄銀行:比如做點假材料,編個好故事;征信不好沒資格?就找個職業背債人;再不濟找助貸公司“美化”數據流水...等數據足夠好看了,再去銀行申請貸款。說白了,就是“騙貸”。
在這種“剛需”之下,市面上這些年冒出了不少“供應鏈金融”和“企業孵化”的公司,干的就是這“包裝”的活。
那銀行最喜歡把錢借給誰呢?一類就是這類“包裝”后的民營企業,一類就是國央企及各地城投公司。
在銀行眼里,這類是金主爸爸。但這幾年行情,這些國央企、城投也缺錢,要不然哪來的100億城投債爆雷?他們也還不上錢了。銀行能咋辦?只能給他們展期,或者降利息,先對付著。
就這樣,銀行最看重的兩類客戶:一類在絞盡腦汁糊弄它,一類壓根就沒錢還給它。
結局就是小銀行頂不住破產了。
現實就是這么魔幻——銀行天天盯著借貸人那點貸款利息,可有些接待人,盯著的就是銀行的本金!
銀行的算盤是:零風險,無本萬利。
可這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在眼下這套畸形的征信系統限制下,它不僅沒起到好作用,反而把平衡徹底打破了,還搞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那些真正想干事、規規矩矩做生意的人,從銀行根本貸不到錢。
時間一長,銀行面對的客戶群體,可不就剩下那些“牛鬼蛇神”——要么是包裝大師,要么是還不起錢的“大爺”了嗎?
你說,這銀行不是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