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多個小區的業主與物業之間,火藥味越來越濃。
增城奧園中新城市天地的業主們,因對前期物業服務不滿,整個小區都暫停了物業費繳納。
△圖源:社群
科教城的科慧花園,也正籌備成立業委會啟動物業(費)重新議價程序。
△圖源:社群
黃埔網紅樓盤星匯城,也陷入了物業與業主的糾紛中。
雙方在停車場收費標準上各執一詞,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停車場成了雙方矛盾的焦點。
而在全國范圍內,物業撤離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據不完全梳理和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超過10家物業陸續撤場,就連龍湖、融創、中海這些頭部物業公司也未能幸免。
他們給出的理由如出一轍,無非是成本失衡、長期虧損以及業主巨額欠費,難以繼續運營。
不過,廣州也有小區呈現出不同的景象。
近期,荔灣裕興苑業委會給236戶居民返還了24萬多元物業費,這已經是第二次返還了,讓其他小區業主羨慕不已。
與此同時,華南新城的業主們則在與物業抗爭后,準備啟動廣州史上第一個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尋求新的解決之道。
其實,業主與物業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那么,他們之間的矛盾痛點到底在哪呢?
首先,服務質量和收費不對等是個大問題。
很多小區業主交著物業費,卻享受不到相應的服務。
就像華南新城,停水成日常、電梯故障頻發、樓巴停運,甚至小區賬戶出現81萬元的赤字,業主們苦不堪言。
服務沒跟上,可物業費卻沒少收,業主自然不樂意了,矛盾也就越來越深。
其次,財務不透明也是個矛盾爆發點。
△圖源:網絡
在傳統的包干制模式下,業主交的物業費進了物業公司口袋,物業公司盈虧自負。
業主根本不清楚這些錢到底花哪兒了,小區的公共收益也不知道去向。
比如有些小區電梯里有廣告、公共區域有快遞柜,這些收益按理說是歸業主的,但業主卻分不到錢,也不知道錢被物業怎么用了,這能不產生矛盾嗎?
那該怎么破局呢?
像荔灣裕興苑的自治模式就值得參考。
他們成立了業委會,把小區的公共區域利用起來,像規劃停車場、設置電梯廣告、引入快遞柜等,這些公共收益明確歸全體業主所有。
業委會還承擔起物業的職責,收取管理費,除去成本開支,結余的錢就返還給業主。
這樣一來,業主既能看到自己的錢花得明明白白,還能享受到小區環境變好的福利,參與感和幸福感都提升了。
華南新城準備嘗試的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也是個新思路。
在信托制下,物業費和公共收益都歸業主所有,存進信托賬戶,物業企業只是受托人,按約定比例拿酬勞。
業主可以通過信息平臺查看每一筆財務收支,確保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這種模式能讓財務管理全透明,解決了財務不透明的痛點,讓業主更放心。
而最近,省住建廳發布的一則公告,更是大快人心。
這份被稱作“史上最嚴物業整治令”的文件,直指四大難題:服務縮水、侵占收益、電梯拖延、拒不移交。
這也讓業主們有了更多途徑去舉報物業的違法違規行為,而且主管部門還會保護舉報人信息,嚴肅查處問題。能對物業公司起到監督作用,規范他們的行為。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投訴了也沒用,問題還是沒解決。
畢竟,這也也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要從根本上解決矛盾,還是得靠小區自身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
對此,北京市隆安(廣州)律師事務所 高級合伙人陳俏丹律師建議,業主在維護自身權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陳俏丹北京市隆安(廣州)律師事務所 高級合伙人
拒繳物業費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業主違約。
業主集合意見與物業公司溝通(如發書面函要求改善),若對服務質量實在不滿,可在成立業委會后,按程序合法更換物業公司。
而物業公司也需考慮合理性、必要性及成本控制,提升服務質量,做到財務公開透明,這樣才能贏得業主的信任和支持,雙方才能和諧共處,讓小區真正成為業主們溫馨的家園。
說到底,業主和物業的矛盾,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抗,而是如何找到平衡點。
畢竟,小區是家,不是戰場。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讓該透明的全透明,這才是業主和物業從 “冤家” 變 “伙伴” 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