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深受聽力障礙困擾的患者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迎來了生活的新變化。這位長期被梅尼埃病影響、還伴有多重聽覺系統問題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蝸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回家“自己摸索”,而是在醫院接受了全程專業的聽力言語康復訓練。如今,他的聽力理解和說話交流能力顯著提升,這背后,是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將聽力康復納入常規診療的創新實踐,該院也是國內唯一一家把聽力言語康復訓練當成常規項目,在醫院里常態化開展的醫療機構。
在過去,不少聽障患者做完人工耳蝸手術,康復階段往往只能靠自己練習,或是找院外機構幫忙。但對病情復雜的人來說,這種方式效果有限,這讓大家意識到,聽障康復不是做完手術就結束,而是需要持續、專業、量身定制的幫助。
為重獲清晰聽力,這位患者成了重醫附二院專業康復模式的受益者。科室特意安排了重慶市首位聽力學博士生郭志焱全程負責他的康復。郭志焱結合多年經驗,為他設計了一套專屬訓練方案,從聽力理解到說話技巧,一步步耐心指導。一段時間下來,患者不僅能更好地聽懂,還能更順暢地和人交流,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自我訓練模式。
放眼全國,大多數醫院仍把聽力康復視為“術后可選項”,重醫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卻把它升級為“規定動作”,成為國內醫療系統里獨一份的病房康復樣板。這意味著,患者術后不用再奔波找資源,在黃金康復期就能直接得到醫院專業團隊的支持。這種模式打破了過去康復“跟不上”診療的困境,讓從手術到康復的整個過程更連貫、更規范。
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科室多年的積累。他們陸續在聽力康復領域下功夫,創新編制電子版圍手術期手冊,為患者提供涵蓋術前準備、術后護理、并發癥預防等全方位指導。對于康復難度大的人群,像聽力退化老人、大齡語前聾患者、特殊困難兒童等,科室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團隊自主研發了“新聲喜語”聽覺與言語康復系統,融合智能化評估、個性化方案設計、趣味化訓練任務、自主化進度管理四大核心特點,把評估、訓練、打卡、反饋全部裝進一部手機,采用循序漸進、持續迭代的開發模式,為患者提供高效、精準、友好的康復體驗。經過近兩年的實踐驗證,目前已完全具備推廣應用條件。
“這位患者的恢復,說明專業康復對聽障患者有多重要,也讓我們更確定這條路走對了。”科室主任康厚墉教授說,作為國內醫院里聽力康復的先行者,在耳朵疾病、聽力康復、眩暈治療等方面特色突出,未來將繼續深耕領域,讓更多被聽力問題困擾的人,尤其是病情復雜的患者,都能重新聽見清晰的世界,好好和身邊人說說心里話,為聽障患者搭建起一條通往“有聲世界”的順暢之路。(資訊)
(文/向秋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