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荊教授:防控校園霸凌的六大措施
(最高檢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顧問)
張荊教授近照
今年的六一,最高法發文“對未成年人犯罪寬容不縱容”,并首發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指導案例——初中生反擊15名霸凌者被認定為正當防衛。教育部也發布最新通知,防治校園暴力與學生欺凌落實首問責任制。實際上從今年3月邯鄲“三少年霸凌殺害同學王子耀”事件曝光后,“校園霸凌”一直被熱搜,成為廣大網民討論的焦點。
那么,我國校園霸凌具有普遍性嗎?為什么會有校園霸凌?有什么措施能夠防控校園霸凌呢?今天我們就圍繞著三個問題進行解答。
一、校園霸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9-2020年,華中師大課題組曾對六省130余所中小學校1萬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校園霸凌的發生率為32.4%,應該說比例不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的校園霸凌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肢體霸凌,就是用肢體毆打、推搡、虐待對方,調查表明:這種霸凌行為約占10%。此外,還有關系霸凌,就是冷落、忽視、用群體排斥的方式欺辱一方,比例約為16%,三是言語霸凌,這種霸凌的比例最高,約占60%,就是傳播謠言,嘲笑、侮辱、起外號,用威脅的語言攻擊對方。四是近十來年新生的網絡霸凌,利用互聯網進行謾罵、公布個人隱私,拍攝有損形象的照片或短視頻,并掛在網上羞辱對方等,網絡霸凌約占15%左右。
學生們在一個屋檐下讀書,在一張講臺前學習,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同學之間的矛盾和爭吵不屬于霸凌,霸凌是較嚴重的侮辱或毆打行為,持續時間長,重復率高。霸凌會導致被霸凌者的失眠、飲食失調等,還會造成心理創傷,導致焦慮、恐懼、自尊降低、人際關系疏離,逃學,甚至悲觀厭世、自殺等。許多霸凌的創傷不可逆,會伴隨終身。一項霸凌后果的調查顯示:14%被霸凌者說不想上學;30.3%的想報復回去;25.3%表示不如死了算了。
二、校園霸凌的原因分析
從學者的研究看,校園霸凌多發生10-16歲之間,也就是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階段,初一下半學期和初二階段霸凌發生率達到高峰,然后平穩下降。專家分析認為:小學升初中,來到新的環境,學生有新鮮感,行為比較收斂,另外,為了與小學教學銜接,初一上半個學期課程并不很重。到了初一下半學期,新鮮感消失、學業加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顯露,老師也會心里形成學生上中下的心理定勢,部分教師會不經意地流露出喜愛和厭惡,會對學生的霸凌行為產生一定的暗示。
其次,青春期的展開,遺精、初潮、第二性特征,荷爾蒙分泌旺盛。此時,一些成人社會的教育方式無法適應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擔心孩子亂蹦亂跳出事故,被追責,課間課后都圈在教室里。放學家長接回家,繼續關在屋里做作業、玩電腦。他們旺盛的荷爾蒙如何排解?霸凌成為他們的一種排解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們需要親近大自然,需要奔跑、需要劇烈的運動,需要呼喊、歌唱……需要能量的釋放!
再次,隨生理的變化,“心理斷乳期”出現,孩子們開始疏離父母等權威,向朋輩群體尋求成熟和安全感,他們在朋輩群體交往中展現其影響力和忠誠度,許多霸凌者與霸凌的起哄者或旁觀者與此有關。
下面讓我們分析一下霸凌者的心理與成長環境:
心理學研究發現:霸凌者并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霸氣松爽,而是內心充滿焦慮,他們是膨脹的自我與脆弱自我的混合體,有著強烈的支配欲,容易發怒,會誤認為他人的舉動是針對自己的敵意,霸凌他人是為了疏解自我意象中的焦慮。
對霸凌者的腦實驗發現:讓他們觀看傷害他人的影片并測得腦部運動狀況,與獎賞相關聯的區域變化異常活躍,實驗推測霸凌者在實施霸凌行為的過程中可獲得快感。
關于霸凌者的成長環境研究發現:霸凌者的家庭環境充滿沖突和不良教養,存在家庭暴力的高達1/3,再有就是父母對子女的過度溺愛。
分析完霸凌的加害者之后,讓我們看一下被霸凌者的特征,研究發現:(1)成長有缺陷的孩子容易遭到霸凌,比如:身體殘疾或體態異常的孩子,像是過于肥胖者或過于瘦弱的孩子容易遭到霸凌。(2)家庭地位低。父母的學歷越低,家庭經濟條件越差的孩子越容易受到霸凌。(3)破損家庭:父母離異或再婚家庭子女、留守兒童受霸凌的幾率明顯高于普通未成年人。
三、防控校園霸凌的六大措施
(一)反霸凌行為的同時必須反歧視
通過上述的研究,學者們發現反霸凌不能僅僅反對霸凌者的欺辱和攻擊行為,還要反對霸凌行為背后的歧視觀念!少年的發育有早有晚、有胖有瘦,學習成績有優有劣,家庭經濟條件有好有壞,穿耐克鞋的孩子沒有必要歧視穿解放鞋的孩子……人們生而平等,人的尊嚴必須尊重,今天的弱者可能明天的強者,今天的霸道者可能是明天的落伍者。每個孩子的未來發展都無法預測、也無可限量。
(二)撥亂反正,營造反霸凌的社會氛圍
在這一輪的校園霸凌網絡大討論中,不少網友與我辯論,讓我深感到許多觀念必須撥亂反正,比如:男孩子哪有不打架的。甚至有網民說:我就讓我孩子從小學殺活雞,男人不見血,不打架怎么能成為男子漢,怎么能夠上戰場保家衛國。我問他:你的話有實證研究的根據嗎?現在許多霸凌的學生把霸凌他人的照片或短視頻掛在網上大肆炫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說明他們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是有嚴重問題的!
犯罪學的實證研究表明:少年霸凌者不是未來的戰斗英雄,其中60%的人會在24歲之前成為犯罪者。所以我們必須堅定的對霸凌行為說不!我建議參照“國際粉紅日”,在開學的第一周,人們佩戴粉絲帶,彰顯我們反霸凌的主張,營造反霸凌的社會氛圍。
(三)推進反校園霸凌的專項立法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防治校園霸凌,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門頒布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7年頒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21年又頒布了《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我們可以在這些政策文件實踐的基礎上,推進《反校園霸凌法》專項立法,宣告校園霸凌的違法性,國外已有這樣的立法先例。同時我們需要完善和細化校園規章制度,明確校園霸凌的責任追究,對霸凌者采取分級處遇,先批評教育,然后校級處分、監督參加學校和社區的公益勞動、強制轉學、警察訓誡、送專門學校、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想強調的是我認同強制轉學,但反對開除學籍,因為犯罪學研究表明:開除或輟學與未成年人犯罪呈正相關。
(四)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學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召開反霸凌的主題班會,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戲劇表演、舞臺劇、故事會等,讓學生在同輩群體的互動中理解反霸凌的價值,掌握防控欺凌的知識與做法。
近些年來,國際上關于霸凌問題的研究集中于霸凌旁觀者的研究,研究發現:霸凌現場如果有同學出來勸阻,平均7分鐘就可以結束一場霸凌。但實際上,這種勸阻行為非常少,僅占19%。所以,我們要積極的鼓勵和獎勵那些勸阻霸凌的學生。
(五)家校社協作作戰,共同應對和解決校園霸凌問題
首先應當恢復傳統的班主任家訪制,特別是對霸凌孩子的家訪,了解其家庭環境可有針對性地防控校園霸凌。
另外,權威人士,如:家長、教師、村長、警察、社區有威望的人在阻止霸凌中地位非常重要。調查顯示:權威人士積極制止霸凌會使霸凌迅速停止或大幅減少,因此,我們不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像犯罪學的“破窗理論”,區域窗戶破損沒人修理,犯罪就會聚集。霸凌也是這樣,不及時制止,就會在區域形成霸凌文化,并向周邊蔓延。
(六)積極嘗試運用恢復性司法徹底解決霸凌問題
這次網民討論最多的就是被霸凌者“打回去”的問題,但有些孩子弱小,對方力大或人多,根本無法打回去,于是爸媽齊上陣,把霸凌女兒的同學打成腦震蕩,把霸凌兒子的同學拽出校門連通數刀,家長觸犯了法律進了班房。霸凌的孩子也有父母和親屬呀,也會打回去,冤冤相報何時了。
在這里筆者強烈推薦恢復性司法,這是一種由班主任或法治副校長、雙方家長、社區工作者或司法工作人員參與的圓桌會議。它基于霸凌學生的真心懺悔、主動承擔責任,被霸凌學生的諒解與寬容,通過對話機制,化解矛盾,阻斷仇恨,修復受損的人際關系,香港特別行政區運用恢復性司法解決校園霸凌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向全國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