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大唐從東北到西南的九大藩鎮的軍事體系徹底瓦解。
舊的去了,就有新的來。
公元763年,吐蕃唯一一次占領宿敵大唐都城長安,唐代宗李豫一路狂奔,才讓漢家天子被俘的故事推后到了北宋靖康。
回到長安后的唐代宗,沒安更要思危。河北割據的藩鎮,只要唐廷不招惹,基本不會主動挑事兒。可吐蕃則是賤賤的,隨時想來占點兒便宜,特別是秋高馬肥時候,更是要來打秋風。
唐代宗在長安西北重新打造了一條防線,稱為京西北防線,這條防線不是靜態的,而是由兩軍一制構建的動態體系。
第一是西北軍,這是京西北防線主力。唐代宗把安史之亂勤王的隴右、朔方、安西和北庭四鎮兵馬圍繞長安重新布置。
從西邊的隴州為起點,同時向南北兩方向擴展,南邊到邠州和坊州,北邊到靈州和夏州,對長安形成一個環形防線。
重新組建鳳翔、涇原、邠寧、靈鹽、廊坊和振武六鎮。
鳳翔鎮,治所鳳翔,負責鳳翔和隴州防務,兵馬三萬,由原河西、隴右兵馬組成。
涇原鎮,治所涇州,負責涇州和原州防務,兵馬三萬,由原安西和北庭兵馬組成。
邠寧鎮,治所邠州,負責邠州、寧州和慶州三地防務,兵馬五萬,由原朔方軍組成。
靈鹽鎮,治所靈州,負責靈州、鹽州和會州三地防務,兵馬一萬五千,由原朔方軍組成。
鄜坊鎮,治所坊州,管轄鄜州、丹州和延州三地,兵馬一萬,由原朔方軍組成。
振武鎮,治所單于府,管轄東受降城、麟州和勝州,兵馬五千,由原朔方軍組成。
西北六鎮共計14萬兵馬,作為平叛主力的朔方軍,此時成為唐廷最為依賴的軍隊,也是唐廷最擔心的軍事集團。
這也是唐代宗對郭子儀、仆固懷恩等朔方系將領特別猜疑的原因。
第二是神策軍。唐代宗被吐蕃從長安趕跑后,最積極表現的就是魚朝恩統領駐扎陜州的神策軍,好的表現就必須提升地位。
回到長安后的唐代宗把神策軍作為野戰禁軍發展。
所謂野戰禁軍,神策軍的地位和待遇都相當于禁軍,就是皇帝的自家人。但為了保證自家人的能力值,唐代宗不停擴充神策軍的人數,讓李晟等名將進入神策軍,并且安排神策軍積極參與對抗吐蕃和削藩戰爭,讓神策軍始終保持在一線作戰。
神策軍也逐漸成為轄制西北六鎮的皇帝手中利器。
第三一制指秋防制度。氣候總會決定策略,來自高寒地區的吐蕃鐵騎的入侵基本都在秋季。因此為保證西北防線,唐廷秋季會調河南和江南各地兵馬到西北防御吐蕃。
至于河北藩鎮,沒有參與到西北防線,一是由于河北是藩鎮割據地區,唐廷根本無法調動,二是河北藩鎮經過安史之亂也被削弱很多,還要抵擋來自東北地區突厥等部落的壓力,也不具備派出多余兵力幫助唐廷防秋。
所以,經過唐代宗一番折騰,西北防線算是穩固,不再給吐蕃直接威脅長安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