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東野總部將闊別戰場一線9年之久的李天佑任命為東野一縱司令員,接替了原一縱司令員萬毅的職務。
一縱在東野的地位不用多說,王牌中的王牌,主力中的主力,堪稱整個東野的老大哥,從秀水河子殲滅戰開始,這支部隊幾乎在每一場重大戰役中都有非常亮眼的發揮。而一縱下轄的1師和2師,都是我軍最能打的部隊。
據開國上將李天佑的兒子李亞寧回憶,按照原計劃,東野首長是想讓他接替李天佑原來的職務,擔任松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這相當于把他調到了后方。
對于久經沙場的萬毅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接受的,他非常不情愿,堅決要求留在一縱,并請了別的領導幫他做東野首長的工作。后來,萬毅和東野首長又進行了一次長談,才如愿留在一縱,只不過職務則從司令員變成了政委,司令員還是李天佑。
萬毅將軍是從東北軍出來的,當年在東北講武堂里,成績是出了名的優異,畢業時是第一名,張學良慶祝贈給他懷表一塊、指揮刀一把作為獎勵。離開學校后,萬毅直接擔任少校團副。
張學良被囚后,萬毅在1937年10月秘密入黨,在東北軍57軍111師從事兵運活動。1944年,他率領111師官兵集體加入我軍,番號是八路軍濱海支隊,隸屬山東軍區,萬毅是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濱海支隊支隊長。
抗戰勝利后,萬毅跟隨羅榮桓元帥開進東北,他帶到東北的部隊就是后來東野一縱3師,萬毅則是一縱的首任司令員。
可以說,萬毅是一縱的建隊元勛,戰斗能力也很強,為什么東野首長要把他換成已經闊別戰場長達9年的李天佑呢?
嚴格來說,李天佑在紅軍時期并不是紅一軍團的人,百色起義后,他跟著紅7軍進入中央蘇區,之后在彭老總的紅三軍團擔任團長、師長、作戰科科長,和四方面軍會師后,他調任紅30軍參謀長。
一直等到紅軍到達陜北后,紅軍東征前,李天佑才被調到紅一軍團,在一年的時間里,又從團長一直干到師長,作戰能力再次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抗戰爆發后,李天佑在115師343旅擔任686團團長,在隨后的平型關戰役中,李天佑在副團長楊勇的協助下,指揮686團作為主攻團,執行了師部下達的“攔腰斬斷”的艱巨任務,順利奪取了老爺廟,保證了整個平型關戰役的順利進行。
平型關戰役在我軍的歷史上無疑具有不同尋常的地位,而李天佑作為此戰的重要指揮者,功勞自然是很大的。
但遺憾的是,因為傷病,1939年6月,李天佑和劉亞樓、楊至誠、鐘赤兵、譚家述、盧冬生6名高級指揮員一起離開了部隊,去了莫斯科進行治療,并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這一去,就是5年的時間。期間在1941年,李天佑等人曾嘗試穿越蒙古烏蘭巴托回國,但他們走到綏蒙大青山時,受到了日軍封鎖線的阻攔,只好無奈返回了。
就這樣,直到44年李天佑才回到延安,之后他又參加了“七大”,接著和無數干部一樣去了東北。
離開部隊的這些年,部隊里的職務早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都形成領導班子了。李天佑被任命為松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這意味著他留在了后方,而不是前線部隊。這對于曾經鼎鼎大名的115師主力團長來說,實在是個遺憾。
但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的,更何況這是一塊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過的金子。
據李亞寧回憶,李天佑在擔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期間,用一件事向東野首長證明他依舊擁有敏銳的軍事嗅覺。
當時李天佑陪同東野首長一起外出查看地形,不知不覺天色就已經很晚了,回去的路又很長不方便,于是他們就近選擇了一個村子,在村里宿營了。
李天佑有每到一地觀察地形的習慣,他進入村子后,詢問得知村子背后就是一條河,從兵法上說,這是背水之地,是非常危險的。李天佑高度警惕,一晚都沒有睡著,第二天天還沒有亮,他就叫醒了東野首長,催促他趕緊上路,離開這個危險的村子。
結果,他們幾個人剛剛過河,一群土匪就追了過來。當地的縣大隊聽到槍聲急忙趕來,掩護東野首長和李天佑等人順利撤退。
當時東北后方的匪情還未平定,如果不是李天佑的警覺敏銳和果斷行動,情況真的并不堪設想。
在后來的日子里,李天佑并沒有對別人,乃至家里人說起過這件事,這件事還是1970年李天佑病逝后,東野首長的家人對李亞寧說的。
李天佑能調任一縱司令員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曾擔任115師686團團長,686團在平型關大捷后轉戰山東,發展為山東軍區解放1師。這支歷史長,戰斗鍛煉多,紅軍時期就擁有良好作風和傳統,英勇頑強的部隊,就是東野1縱1師。所以,調李天佑這個老團長回來繼續領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重回一縱的李天佑,在接下來的三戰四平和四戰四平中表現亮眼。三打四平的時候,東野首長命令由李天佑和萬毅統一指揮所有攻城部隊。這次攻堅戰打得非常艱苦,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15天的猛攻后,敵人援兵臨近,東野首長下達了攻城部隊撤出戰斗的命令。
這次戰役給敵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而一縱作為攻城主力,也復出了傷亡4千余人的代價。
作為主要指揮員的李天佑,一度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8個月之后,東野總部再次下達了攻打四平的命令,李天佑再次被任命為攻打四平的主要指揮員。這次,李天佑和他的戰友們不負眾望,用了23個小時便勝利解放四平。自此之后,整個東北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李天佑也終于卸下了壓在他心頭的巨大包袱。
在之后的遼沈戰役中,一縱作為支援全局的總預備隊,沒有承擔主力作戰的任務,但在入關后的天津戰役中,李天佑再次率領部隊承擔了主攻天津的任務。
38軍(即一縱)和39軍從天津自西向東實施突擊,一路猛打猛沖,先期占領會師地點金湯橋,并繼續勇猛穿插,一舉占領了敵軍天津守備司令部,生擒天津守備司令陳長捷中將。
新中國成立后,這支38軍又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屢立戰功,成了全國人民熟知的“萬歲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