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至親離世,本就背負著巨大的悲痛,卻還要為了取出逝者的存款,在各種證明、流程之間疲于奔命;
甚至要將親人告上法庭,這樣的場景聽起來荒誕,卻在現(xiàn)實中不斷上演。
北京張女士的遭遇,正是眾多繼承人困境的縮影,背后折射出的,是銀行規(guī)定與民眾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及制度溫度的缺失。
取錢難!獨生女為取亡父存款起訴 90 歲奶奶
2024 年 9 月,北京的張女士經(jīng)歷了人生至暗時刻,父親因病突然離世,甚至來不及留下任何遺言。
作為獨生子女,她強忍著悲痛,獨自操辦父親的后事。
幾個月后,整理父親遺物時,張女士想起父親生前說過在某銀行存了 10 萬多元。
這筆錢或許是父親留給她最后的保障,可誰能想到,取錢之路竟十分坎坷。
張女士帶著死亡證明、戶口本、身份證、獨生子女證等一摞材料來到銀行,幾乎把能證明父女關系的東西都帶上了。
可銀行工作人員看完卻搖搖頭:“這些不夠,得有法院判決書或者繼承公證。”
張女士懵了:“我是他唯一的女兒,怎么還不能取?”
原來,因為奶奶還在世,按照規(guī)定,奶奶和她都是法定繼承人,再加上三代人共用一個戶口本,戶主還是姑姑。
銀行擔心有其他繼承人,堅持要張女士證明自己是唯一有權(quán)取錢的人。
更讓人無奈的是,張女士無法單方面完成公證,奶奶的人事檔案又早就找不到了,公證根本辦不了。
走投無路之下,律師給出建議:起訴奶奶,讓她明確放棄繼承。
在法庭上,面對白發(fā)蒼蒼的奶奶,張女士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我真不想打這個官司,但實在沒辦法。”
好在法官及時調(diào)解,奶奶也表示錢就該給女兒,法院出具了調(diào)解書。
拿著這份文書,經(jīng)過銀行和法院反復核實,兩個月后,張女士才終于取到了本就屬于父親的存款。
不是個例!各地繼承人都在經(jīng)歷 “取錢難”
張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
在江蘇,姜某去世后留下 55000 元存款,他的獨生女小姜跑了好多趟銀行,就是取不出錢。
銀行的理由很簡單,沒有繼承公證文書或者法院生效文書,不能把錢給她。
小姜沒辦法,最后也只能選擇起訴。
湖北的張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糟心事。
為了取出父親 39 萬存款,銀行讓她提供 4 份證明,稍有差錯就不行。
甚至因為奶奶墓碑上的名字和死亡證明上有出入,銀行就拒絕辦理。
這些繼承人都不明白,明明自己就是逝者的親人,怎么取個錢就這么難?
其實,這些案例都反映出一個普遍問題:銀行嚴格的取款規(guī)定和老百姓想要方便取錢的需求,兩者之間矛盾太大。
對于繼承人來說,親人離世本就傷心,還要在各個部門之間來回折騰,開各種證明,有些證明開起來還特別麻煩,不僅費時間精力,可能還要花不少公證費。
銀行規(guī)定合理嗎?制度能否更有溫度
銀行之所以設置這么嚴格的規(guī)定,也有自己的考量。
銀行不是司法機關,沒辦法把每個儲戶復雜的親屬關系、繼承情況都核實清楚。
現(xiàn)實里遺產(chǎn)繼承的情況太復雜了,涉及到很多法律關系,如果銀行輕易把錢給出去,萬一給錯了,就要承擔法律風險。
所以從銀行的角度,要求提供公證或法院文書,是最保險的做法。
但這樣一來,就苦了繼承人。
就像張女士,為了證明 “我爸是我爸”,不得不起訴自己的奶奶,這對親情也是一種傷害。
《民法典》雖然明確了繼承權(quán),但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出于風險考慮,還是堅持要最穩(wěn)妥的證明。
在老齡化社會和數(shù)字時代背景下,這種 “證明風暴” 真的該改改了。
我們能理解銀行的顧慮,畢竟保障儲戶資金安全很重要。
但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多想想辦法,讓制度更有溫度。
能不能利用大數(shù)據(jù),實現(xiàn) “數(shù)據(jù)跑腿”,減少老百姓開證明的麻煩?
能不能簡化一些流程,讓繼承人不用為了取親人的存款,再經(jīng)歷這些荒誕又無奈的事?
畢竟,銀行卡里存的不只是錢,更是親人跨越生死的牽掛,別讓生者為這份愛背負太多。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nèi)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