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家,書包一扔,蔫頭耷腦地往沙發上一癱:“媽媽,今天不想寫作業。”
這時候,你是直接催他“趕緊寫”,還是苦口婆心講道理“學生哪有不寫作業的”?其實啊,這兩種反應都可能讓孩子更煩躁。
寫作業不是目的,幫孩子學會面對情緒、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1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用“家常話”哄孩子。
很多家長一聽孩子說“不想寫作業”,就焦慮得不行。可咱們得明白,孩子說“心情亂”的時候,大腦早就被情緒淹沒了,這時候跟他講道理根本沒用。
我表姐家孩子三年級,有天放學回家就說“不想活了”。
原來,數學課上老師讓他回答一道應用題,他沒答上來,全班哄笑。孩子覺得丟臉極了,一整天都像霜打的茄子。
這時候,表姐沒急著催作業,而是拿出一根孩子最愛吃的老冰棍:“媽媽小時候被老師批評的時候,也覺得天都要塌了。來,先吃口涼的,咱們慢慢說。”
孩子吃著冰棍,情緒慢慢緩和下來,才說出心里話。表姐摟著他,提起他上次數學小測得了全班唯一滿分的事兒,孩子眼睛這才亮了起來。
你看,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情緒有了出口,理智才會回來。
這時候咱們可以試著用“三步法”:描述情緒、共情感受、給出空間。
對小學生來說,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前提是咱們得先接住他們的情緒。
有時候,一根冰棍、一句“媽媽小時候也這樣”,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2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接下來就得面對作業這座大山了。
但咱們得明白,孩子說“不想寫”,很多時候是因為作業在他眼里像只張牙舞爪的怪獸。
這時候,咱們得幫他把怪獸拆成小螞蟻。
有個媽媽分享過她的妙招。她兒子二年級,有次作業多到哭,她沒催沒罵,而是跟兒子一起把所有作業列出來,然后挑個最簡單的開始。
兒子選了英語抄寫,寫著寫著發現其實也沒那么難。寫完后,媽媽又夸他消滅了一只小怪獸,孩子居然把作業全寫完了。
這招兒的關鍵,在于把大任務拆成小步驟,讓孩子每完成一步都有成就感。
咱們還可以用“5分鐘起步法”:跟孩子說“就寫5分鐘,5分鐘后不想寫就停”。通常孩子寫起來后,會發現其實也沒那么可怕。
另外,環境也很重要。
孩子學習時,咱們別在旁邊刷手機、看電視,可以拿本書坐在旁邊看。
要是孩子實在學不進,就帶他出去跑兩圈、跳跳繩,運動能分泌多巴胺,讓大腦重新活躍起來。
3
從“救火”到“防火”,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從小事筑起“防火墻”。
不過啊,咱們不能每次都當“救火隊員”。真正聰明的媽媽,會幫孩子建立“防火”機制,讓他學會自己應對情緒。
首先,日常多跟孩子聊“情緒”。
比如接孩子放學時,可以問:“今天有沒有什么事讓你特別開心/生氣/難過?”孩子說的時候,別急著評價,多問“后來呢?”“你怎么想的?”
其次,教孩子用“情緒溫度計”。
跟孩子約定,每天給自己情緒打個分,1-10分。如果情緒低于5分,就想想用什么辦法能讓自己好起來。
最后,咱們自己得先管理好情緒。
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咱們要是遇到點事就炸毛,孩子怎么可能學會冷靜?
有次我輔導柚子哥寫作業,講了三遍他還不會,我差點拍桌子。
結果柚子哥說:“媽媽,你剛才的樣子,有點嚇人啊……”這句話像一盆冷水澆醒了我。
從那以后,我每次想發火,就先離開現場深呼吸。
慢慢地,我發現柚子哥遇到難題時,也會學著深呼吸了。
4
要是孩子情緒平復了,也拆分了任務,可他還是不想寫怎么辦?
這時候,咱們得尊重孩子的選擇,但也要讓他明白:選擇不寫作業,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理解你今天真的不想寫,那咱們就不寫。不過,明天老師問起來,你需要自己解釋為什么沒交作業。”
有次,朋友家孩子五年級,作業寫到一半突然撂挑子。朋友沒催沒罵,只是平靜地說:“好,那咱們現在關燈睡覺。不過明天老師如果問起來,你需要自己說明情況。”
結果第二天,孩子自己主動跟老師道歉,還利用課間時間把作業補完了。
當孩子說“心情亂,不想寫作業”,咱們要做的,不是逼著孩子把作業寫完,而是幫他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畢竟,作業總會寫完,但學會如何與情緒相處,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