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的獨立是一段復雜而沉重的過往。
當外蒙分裂勢力在沙俄的慫恿下,紛紛舉起“獨立”大旗時,有一個部落卻逆勢而行,堅定地站在中國一方,選擇守護這片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土地。
如今,當年堅守立場的部落,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外蒙古原本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清政府就在這里編旗設盟,派遣大臣駐扎,建立了有效的統治。
那時候,外蒙古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聯系,雖然相比內蒙古,清朝對外蒙古的勢力滲透不算特別深入。
外蒙古的貴族和王公有一定自主權,但總體上,雙方關系穩定,和平共處了很長時間。
到了清朝末期,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內民不聊生,外部列強又虎視眈眈。
尤其是沙俄,早就對水草豐美、地域遼闊的外蒙古垂涎三尺,試圖將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
他們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在外蒙古免稅通商等特權,還用錢收買外蒙古的王公貴族,蠱惑他們走向獨立。
1911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貴族和精神領袖在庫倫(今烏蘭巴托市)宣告獨立。
這一消息傳出,外蒙古的喀爾喀四部紛紛響應,似乎獨立成了當時的潮流。
但就在這一片獨立聲中,有一個部落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們堅決反對獨立,那就是科布多部落下的杜爾伯特部。
科布多地區位于外蒙古(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最西側,是外蒙古與沙俄接壤的前沿地帶。
這里很早就被沙俄覬覦,1864年,沙俄趁中國新疆各族起義,逼迫清廷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走了中國西北大量土地,其中就包括科布多的部分區域。
五年后,沙俄又強迫清政府簽署《科布多條約》,進一步蠶食科布多的土地。
所以,到191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時,科布多只剩下了東部的一部分土地。
科布多之所以會成為外蒙古中唯一反對獨立的區域,和它的人口構成有很大關系。
這里的蒙古族組成成分更為多元,不僅有外蒙古的原住民,還有許多從內蒙古遷居過來的蒙古牧民,像明阿特部就是十八世紀從呼倫貝爾遷來的。
此外,新和碩特部、扎哈沁部等則是從新疆遷居過來的。
這些牧民對科布多這片牧場有感情,但他們更沒有忘記中國才是自己的家。
而且,嘉慶年間成書的《科布多政務總冊》,是科布多唯一一本志書,還是用漢語寫成的,這也體現了科布多與中國深厚的文化淵源。
所以,當外蒙古其他部族高呼獨立時,科布多地區毫不猶豫地豎起了中國神圣領土的大旗。
杜爾伯特部的噶勒章那木濟勒,作為科布多的重要人物,更是堅決反對獨立。
他對清朝有著深厚的感情,認為外蒙古獨立是叛國行為,他選擇和科布多參贊大臣溥潤結成聯盟,決心誓死守住這片土地。
科布多反對獨立的消息傳到了庫倫,外蒙古軍事領袖海山、馬克思爾扎布與丹畢堅贊喇嘛率庫倫獨立軍五千余眾,朝著科布多殺了過來。
而當時的科布多,僅有300守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
面對如此危局,科布多方面趕緊向新成立的民國政府求援。
北京民國政府也意識到了科布多的危急,向位于新疆迪化(烏魯木齊)的楊增新致電,讓他派兵馳援,以固北路藩籬。
科布多的處境實在艱難。
一方面,科布多參贊大臣溥潤作為皇族,對新生的民國政府不夠信任,大清政府退位后,他的戰斗意志也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楊增新準備增兵科布多時,遭到了沙俄迪化領事的多次警告和壓力,沙俄試圖阻止中國軍隊進入外蒙古。
而且,從新疆前往科布多,需要翻過阿勒泰山脈,行軍難度極大,這也導致援軍難以迅速抵達。
盡管困難重重,科布多的守軍并沒有退縮。
他們與俄軍及外蒙古軍隊展開了激戰,這場戰斗持續了數十日之久。
但最終,在1912年8月6日,也就是楊增新援軍抵達之前的幾日,科布多城還是被俄軍及外蒙古軍隊攻陷了。
科布多參贊大臣溥閏偕同官員及居民七百余人,被俄軍強行押解出境,科布多城也被外蒙古人完全毀壞。
噶勒章那木濟勒在戰斗中犧牲,他的遺體還被俄軍倒掛在城門上示眾,以此警告那些反對獨立的頑固派。
科布多的淪陷,并沒有讓外蒙古的獨立勢力滿足。
1913年7月,在俄國人的慫恿下,外蒙古軍隊打著收復科布多的旗號,向已經成為新疆一部分的阿勒泰進軍。
他們妄圖進一步擴張領土,將阿勒泰也納入其范圍。
關鍵時刻,楊增新等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帶領軍隊奮力抵抗,成功將外蒙軍隊拒之門外,保護了阿勒泰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阿勒泰才得以保留在中國領土范圍內。
1913年12月21日,新疆地方政府同外蒙古方面簽訂了《阿勒泰科布多中蒙軍隊駐扎線臨時停戰條約》,確定了雙方的軍事駐扎線,也基本形成了今日這一地區的國界線。
從那以后,外蒙古雖然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科布多地區人民反對獨立、堅守祖國領土的事跡,卻成為了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外蒙古獨立后,并沒有迎來真正的自主發展,而是成為了蘇聯的依附國,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嚴重依賴蘇聯。
蘇聯對外蒙古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外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
直到蘇聯解體,外蒙古失去了這個強大的靠山,不得不重新尋找出路,此時的外蒙古,自身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其國土面積雖然有150多萬平方公里,但90%的土地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75%的土地甚至連草都長不出來。
由于過度放牧等原因,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大量草場變成荒漠,許多蒙古底層老百姓失去了生計,不得不殺掉牛羊,舉家搬到首都烏蘭巴托附近,住在鐵皮屋里,靠撿垃圾為生。
烏蘭巴托雖然面積不到5000平方公里,卻聚集了大量人口,2024年時就有大概170萬人生活在這里,而且常住人口還以每年10%的數量在增加,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外蒙古開始嘗試多方外交,加強與其他各國的交流。
它與俄羅斯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合作關系,但也在努力拓展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往來,試圖擺脫對單一國家的過度依賴。
曾經堅決反對外蒙古獨立的科布多,其部分土地如今已成為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一部分。
這里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來,欣賞這里的草原、山脈和獨特的民族風情。
當地的居民,包括蒙古族、哈薩克族、漢族等多個民族,他們親如一家,共同建設著這片美麗的家園。
在國家的支持下,阿勒泰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育、醫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曾經只能在課本上見到的現代設施,如今已遍布城鄉各地。
科布多地區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穩定的生活,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未來,也傳承著當年先輩們堅守祖國領土的精神。
而在蒙古國境內的部分科布多舊地,雖然經歷了歷史的變遷,但當地人民與中國的淵源和情感依舊存在。
隨著中蒙交流的日益頻繁,他們也能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發展機遇和友好情誼。
回顧歷史,外蒙古的獨立是一段充滿無奈和傷痛的過往,但科布多地區人民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從未改變。
相信在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交流的加深,中蒙兩國以及曾經科布多地區的人民,都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