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再審案件在徐匯區虹梅街道的“三合一庭”功能室內開庭。在充分了解雙方訴求和摸清糾紛癥結的基礎上,審判團隊引導雙方通過調解撤訴的方式定分止爭,從癥結到心結逐層破冰,帶領雙方回歸理性交流,在再審階段實現“案結事了”“事心雙解”,為跨越多年的紛爭畫上句號。
該案圍繞“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界定”展開核心爭議。申請人主張與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系,要求補發工資差額。同時,他認為自己工作多年,對公司也有感情,但公司否認勞動關系并辭退的行為讓他寒心,所以他通過本案和另案(主張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為自己討公道。而公司則稱雙方多年未簽訂勞動合同,就是默認的一種勞務關系。
這場持續多年的糾紛,不僅涉及經濟利益,更牽扯到勞動者情感歸屬與企業管理規范的深層矛盾。企業有企業的困難,勞動者也有勞動者的不易,該如何尋求一個平衡點?
庭審現場
這起典型的勞動關系認定糾紛案件,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環境資源審判庭、執行裁判庭)參與庭審。來自虹梅漕開發園區的20多家企業的工會負責人、人力資源代表,虹梅街道總工會、徐匯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以及虹梅街道全體人民調解員,一同旁聽了案件審理全過程。
企業代表觀摩庭審
庭審中,法官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審理,引導雙方當事人有序陳述事實、舉證質證、進行辯論,并就雙方爭議焦點進行耐心細致的法律釋明。
勞動爭議案件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一裁了之”未必能徹底化解矛盾。一般情況下,案件到了再審階段,訴訟歷經數年,調撤的可能性極小。然而,法官充分發揮了虹梅街道“三庭合一”的特點,通過耐心察癥結、苦心分別談、用心勤會商的“三心工作方法”,實現了糾紛實質性解紛。
“本案看似是申請人主張工資差額,實際上系為確認和公司的勞動關系。通過‘背靠背’談話,我們了解到雙方的真實想法。”葉曉晨法官介紹說,她在庭后多次電話聯系并敦促雙方理性溝通,通過人身依附性、經濟從屬性等法律點剖析訴訟風險,并為雙方提供解決方案。雙方從激烈對峙轉向互諒互讓,話語漸漸有了溫度。公司同意在一周內支付18000元,申請人撤訴,一攬子解決所有爭議,雙方都對法院的調解工作表示感謝。
此次庭審活動是虹梅街道“庭審觀摩與企業法務沙龍”活動的一部分,由徐匯區總工會、徐匯區人民法院、虹梅街道司法所、虹梅街道總工會、漕河涇開發區法治共建委員會聯合舉辦。
勞動爭議庭審觀摩與風險防范沙龍現場
虹梅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莊嚴的法庭也是生動的實訓課堂。虹梅街道司法所利用這一機制,有效提升了人民調解員等基層解紛力量的業務素養與實戰能力,努力構建起“法官專業指導+調解員深度參與”的協同解紛新機制,共同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實質化解。
文稿:虹梅街道
記者:楊宜修
編輯:陳海笑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