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10日,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征西藏,不過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在英帝國主義唆使下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叛亂。
尹昌衡照片
尹昌衡(1884年7月11日~1953年), 原名昌儀,字碩權,號太昭,別號止園。中國四川省彭縣(今彭州)人。清末民初政治、軍事人物。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留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后,領導四川革命黨人起義,光復成都,任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同年12月8日平定成都叛亂,被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12月22日生擒并處決原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1912年4月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同年7月西征平息康藏叛亂。1913年被袁世凱騙至北京關押。
1916年袁世凱死后出獄。1921年回成都閑居。著有《止園文集》。
西藏收復者?
少年英豪
尹昌衡的祖上是湖廣漢陽府孝昌縣(今湖北省孝感市)人,清朝康熙年間,尹昌衡家族的十世祖“湖廣填四川”來到成都。
光緒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884年7月11日)出生于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祖父尹善志,熟讀經史,不曾仕進。父親尹仕忠是個塾師,舌耕不足,有時做點小買賣,以維持一家生計。尹昌衡自幼從其父誦讀儒書,稍長,五經皆能成誦,曾應鄉試不第。9歲時隨家遷居成都,就學于錦江書院。幼年喜讀經史及時務論著,記憶力特強,對不少文章詞賦都能背誦如流。
18歲時,鑒于“國勢方殷,不講武不足以定亂”,結合自己身軀高大、聲音洪亮的特點,考入四川武備學堂,想走一條講武救國的道路。入堂后盡管軍事課程和訓練繁重,他從不放松四書五經的學習,常因讀書過夜違犯堂規,受到學堂處罰。他作詩言志說:
我欲目空廿四史,以作胸中數萬兵,
一朝倘侍黃粱臺,定歌士馬羽林才。
第二年,他獲公費派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后來入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步兵科。在日本期間,他對革命派的思想產生共鳴,與李烈鈞、李根源、唐繼堯、劉存厚過從甚密,并結拜為兄弟。李烈鈞等常勸他加入同盟會,他以為“食人之祿,即宜死事”,而“背之不祥”不愿加入。
1907年,他加入鐵血丈夫團(1904年,由黃郛、李烈鈞發起的在日本學習軍事的同盟會會員組織的一個政治團體。以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成員的品格。團長是黃郛,成立時有成員25名,后來擴大到近40名。丈夫團的成員回國后在清末組織的新軍中擔任中下級軍官。在辛亥革命時,丈夫團的成員在各地響應武昌起義,發揮了很大的力量。)
尹昌衡與妻子顏機合影
在日本,尹昌衡還和留日學生陳樸等人為演出話劇而組織了陽春社,演出了據吳趼人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新派話劇《電術奇談》。
1908年(光緒34年)尹昌衡歸國,參加天津軍隊的演習。翌年他被派到廣西省,任廣西督練公所編譯科長兼干部學堂教練。
因秘密從事革命派活動等原因,1910年(宣統2年)尹昌衡辭職回到四川。在四川,他被任命為督練公所編譯科長兼成都講武堂教官。
1911年(宣統3年),他就任新軍教練處會辦兼陸軍小學總辦代理。
成都平亂
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因為川籍軍官大都出身于殷實之戶,在被清廷鐵路“國有”政策收奪的川漢鐵路租股中,也有自己父兄一份,所以大都反對鐵路“國有”政策。時任川督趙爾豐對保路運動實行血腥鎮壓,激起四川人民更強烈的反抗,各地同志軍紛紛起義。尹昌衡等人對同志軍“暗中送槍增彈,百般支持”。在同志軍的打擊下,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危在旦夕。辛亥革命爆發,有利的革命形勢啟迪著川籍軍官們產生反趙上臺的愿望,紛紛敦促尹昌衡率眾起義。可是,尹昌衡又震恐旁徨,瞻前顧后,說是“食祿忘忠,懷義不忍”。正當尹昌衡舉棋不定時,趙爾豐將其軟禁于總督衙門。
趙爾豐臨刑,1911年攝
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同盟會員夏之時率所部新軍在龍泉驛起義,并進軍重慶。十月二日(11月22日)重慶光復,成立了蜀軍政府。同盟會員張培爵、夏之時分任正副都督。不久,率軍入川的端方也被起義士兵殺死,川東川南數十州縣大都脫離清廷。在這種形勢下,趙爾豐被迫于十月七日(11月27日)宣布四川獨立,把大權交給了四川咨議局議長蒲殿俊、十七鎮統制朱慶瀾等人,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經過川籍軍官奮力爭取,尹昌衡始獲軍政府軍政部長職務。
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趙爾豐指使部分官兵鬧事,制造成都兵變,城內一片混亂,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相繼逃遁。尹昌衡在亂槍聲中,由東較場馳馬去鳳凰山邀周駿駐軍處借得兵三百人,急率部隊連夜入城,平定了叛亂,遂被成都軍政各界會議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原川督趙爾豐交出四川政權后,仍率部駐在成都并暗中進行復辟活動,威脅著四川軍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并在皇城內召開公審大會,將其斬首示眾。
西征立功
民國元年(1912年)初,尹昌衡在彭光烈等勸說下參加同盟會,并被推舉為同盟會成都支部名義負責人。正月中旬,他與張培爵各派出全權代表謀求成、渝兩軍政府之合并。四月二十九日,統一的四川軍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副之。
大漢四川軍政府副都督羅綸(右)和都督尹昌衡(左)合影
中間為大漢旗
六月,西藏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在英帝國主義唆使下叛亂,發兵東掠,占領巴塘、里塘,直逼打箭爐(今康定),川西震動。駐藏川軍亦陷于圍厄之中。面對西藏上層集團勾結英國,妄圖分裂國家的陰謀,尹昌衡屢電北京政府,指出“藏亡則邊地不守,邊失則全國皆亡”,愿率精兵一鎮親往西征,獲準。
尹昌衡西征時出征的照片
7月10日,尹昌衡率西征軍主力2500人,自成都出發,29日抵達打箭爐8月,西征軍在收復雅江后兵分兩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領3個營兵力進趨理塘;北路由劉瑞麟率領1個營兵力直趨昌都;北路避實就虛,南路重兵出擊。西征軍一路所向披靡,“昌都保全,巴塘困解,理塘克服,貢覺收復,三巖繼定”,“川邊全境,指日肅清”。袁世凱在致電黎元洪時,稱贊尹昌衡平叛“極為得手”。
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尹昌衡,副都督羅綸接見外賓
中間人物左側為尹昌衡,右側微胖者為羅綸
原擬直抵拉薩,因英人干涉,袁世凱怕引起外交爭端,遂改征討為安撫,尹昌衡受命為川督兼川邊鎮撫使。民國周年時,袁世凱授尹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后復委以川邊經略使。
西征期間,尹昌衡嚴令部隊尊重藏族群眾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擾民,得到藏族群眾的支持?,F在的太昭古城就是以尹昌衡的“號”命名。在林芝工布江達,還流傳著很多西征軍的故事。
反被囚禁
民國二年(1913年)十一月,袁世凱以議決邊務為名,將尹昌衡由川邊調至北京,誘以高官厚祿,以圖為己所閑。
尹昌衡拒絕了袁世凱拉攏,并當面質問道:“武夫出死入生為國家衛藩籬,中央奈何不顧而汲汲斗骨肉?”
曾與章太炎一起痛罵袁世凱。致使袁世凱勃然大怒,遂捏稱其“虧空公款”,逮捕下獄,并處以九年徒刑。在軟禁中尹昌衡反復研習《周易》,思考中國出路,著《止心篇》《止園自記》。
晚年從文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尹昌衡被特赦出獄。其后黎元洪又明令恢復尹昌衡的陸軍中將及陸軍上將銜,發還勛位勛章。
尹昌衡恢復自由后仍留住北京。其時黎元洪與段祺瑞間的府院之爭日益尖銳,尹與黎較為接近,為段所疑忌。1917年8月,馮國璋繼黎元洪任總統,李純繼任江蘇督軍,尹昌衡被聘為顧問,不久去南京居住,1920年春去上海。
是時,孫中山正留居上海,尹昌衡遂往謁,表示愿在其領導下為革命奔走效勞。是年7月,非常國會議員在昆明開會,曾決議將國會及軍政府移設重慶。孫中山特派尹昌衡赴渝,協助李烈鈞等籌備國會開會及軍政府設置事宜。9月,川軍總司令呂超及滇、黔軍兵敗,重慶已在熊克武、劉湘等部包圍之中,國會議員離開重慶,李烈鈞率所部退黔、湘邊境,滇、黔軍亦全部被驅逐出川。尹昌衡乃留住重慶,次年回成都。
尹昌衡回成都后,意緒消沉,常以詩酒、參禪自遣。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時期,為了籠絡川軍將領,曾于1924年7月11日發表尹昌衡為盛威將軍,但僅為空名銜而已??谷諔馉幤陂g,尹昌衡以社會賢達身份,發表演說,勉勵青年抗日救國。尹晚年雙目失明,更少問世事。
1949年四川解放,尹昌衡擔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3年病故于重慶,享年69歲。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