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雨水增多,環境潮濕易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若本身脾胃較弱,會出現困倦乏力、食欲減退、身體沉重等問題。
今天,邀請到李常青主任,來給大家分享用兩味藥材搭配煮水喝,幫你趕走濕氣、養好脾胃。
這兩味藥就是藿香和茯苓。對于濕氣引起的常見不適,它們能協同發力,趕走滯留濕氣,養護脾胃功能。
先說藿香。藥性溫和,辛散入脾胃經,具有化濕和中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阻中焦引起的腹脹惡心,同時疏散肌表濕氣,緩解頭身困重。
現代研究證實其揮發油成分可調節胃腸功能。
而茯苓的作用重點在于健脾與滲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和,歸脾腎經,擅長利水滲濕兼可健脾。
它所含多糖物質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能力,通過溫和利尿排出濕濁,藥性平和不易傷正氣。
兩藥合用,優勢互補:藿香芳香化濁、醒脾開胃,主“化”散濕;茯苓健脾利濕,主“滲”導濕下行。
二者一化一利,既能解除已形成的濕濁,又能強健脾胃,標本兼顧。
分享兩個搭配方案,針對不同癥狀:
■ 濕濁困阻型:舌苔白厚、腹脹拒按、嘔吐清水、肢體酸沉
配比:藿香+茯苓+佩蘭
功效:佩蘭增強芳香化濁效力,配合茯苓引濕下行。適用于雨季久居潮濕環境或過食生冷引發的急性濕困。
■ 脾虛濕滯型:舌苔薄膩、食少便黏、倦怠乏力
配比:藿香+茯苓+炒白扁豆
功效:炒白扁豆健脾化濕,三味藥性平和不易傷陰。適合脾胃虛弱人群日常調理。
這兩味藥煮水適合濕氣引起的輕癥調理。對于持續加重的癥狀,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配合藥物治療。
門診案例分享
38歲范女士,長期胃脹反酸,進食后加重。診見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弱,辨證為脾虛濕阻證,脾虛失運致濕阻中焦,氣機不暢引發脹滿反酸。
開方:藿香、茯苓、黨參、陳皮。藿香茯苓祛除濕濁,黨參補益脾氣,陳皮理氣和中。
用藥七天后反饋,腹脹反酸明顯緩解。
夏季祛濕需抓住兩個關鍵:一是消除已生成的水濕,二是恢復脾胃運化功能。藿香茯苓搭配既能化解滯留濕邪,又可增強脾土運濕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但需注意,舌苔黃膩的濕熱證或舌紅少苔的陰虛證均不適用此方。食療方僅作日常輔助調理,不能代替治療。
中醫強調"千人千方",不同體質濕證需針對性處理,建議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后開方服用,切勿私自用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