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F-35戰斗機,需要用到417公斤的稀土材料。一艘核潛艇呢?超過4噸。美國國會的研究報告自己都承認,高新武器對稀土的依賴程度不一般。
沒有稀土,美國的軍事帝國會是什么樣子?這問題有點意思。
中國的稀土產業,在資源儲量、技術、產業鏈完整度、市場控制力這些方面,確實是獨一份的存在。全球儲量的40%以上在中國,年產量占全球70%,精煉產能占比高達92%。云南紅河那個超大型中重稀土礦的發現,又給這個優勢加了碼。
即便國外辛辛苦苦開采出稀土礦石,最后還是得運到中國來加工提純。不然,根本達不到應用級別。中國是全球唯一能從開采、分離、精煉一直干到高端應用的國家。這個鏈條,別人沒有。
比如稀土永磁材料,中國占了全球六成市場份額,新能源車、風力發電都靠它。美國的F-35戰機雷達、導彈制導系統,也依賴中國的稀土產品。
面對中國的稀土管控,有些美國企業的身體比嘴巴要“誠實”。通用、福特這些車企,悄悄把半成品運到中國組裝,物流成本激增30%。軍工巨頭搞“第三國轉口”走私稀土,結果被中國海關查獲,面臨貨值5倍的罰款。蘋果把供應鏈遷到越南,結果發現那邊的磁材產能幾乎是零,兜兜轉轉,還是要從中國進口。
美國自己的稀土庫存,只剩下價值8億美元的戰略儲備,法律還規定了“僅限國家安全緊急狀況使用”。有人分析,如果中國切斷重稀土供應,美國78%的軍工生產線,不出90天就得癱瘓。
然后就是臺灣地區的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向臺灣地區輸出的稀土總量達到6096噸,占了同期大陸稀土出口總量的11%。換來的是什么?臺灣當局跟著美國制裁華為和中芯。
臺灣名嘴蔡正元在節目里說,臺灣業界有個公開的秘密…每年從大陸進口6000噸稀土,其中相當一部分,轉手就賣給了美國。
所以7月9日,商務部公告了,把臺灣漢翔航空工業等8家實體列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名單。這是大陸第一次針對臺灣軍工企業啟動稀土這類戰略資源的管制。用大陸的資源去武裝“臺獨”,這事兒該停了。
其他國家也沒閑著,都在想辦法擺脫這種局面。
巴西的稀土儲量有2100萬噸,世界第二,占全球總儲量的21%。目前巴西對外宣布,已經推進了27個稀土項目。巴西礦企塞拉貝爾德集團,拿到了美國和英國的1。5億美元投資,還被美國拉進了“礦產安全伙伴關系”的名單。這個組織,國際上有人戲稱是“金屬北約”。
但巴西想趕上來,問題不少。首先是冶煉技術,中國掌握的技術是幾十年經驗積累下來的,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的。培養一個懂行的技術人才,據說要二十年。
其次是成本。中國的稀土提煉成本,每噸只要800美元。巴西呢?需要2400美元。提煉一噸稀土還要消耗一萬度電,中國每年花在這上面的電能是幾十億度,這個電力基礎設施,別的國家也難比。
印度也試過。儲量全球第五,曾經大規模投資稀土精煉,想取代中國。結果費了半天勁,提純的稀土精度只能到60%,離應用級別差得遠。
澳大利亞萊納斯稀土公司宣布,他們在馬來西亞的新工廠開始生產氧化鏑。公司CEO強調,這讓他們成了“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國以外實現重稀土產品商業化分離生產的企業”。
還有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搞的所謂“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目的就是對抗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地位。
中國在4月和7月,也接連宣布對釤、釓等中重稀土相關物項,以及鎵和鍺這兩種金屬實行出口管制。鎵,有“電子工業脊梁”的說法,半導體、5G、國防通信都離不開它。
專家們的看法呢?美國國防分析師布蘭登·韋切特認為,特朗普政府之前和中國達成的稀土協定,短期看“合情合理”,但問題沒解決。沖突再起,美國怎么辦?現實就是美國已經“無牌可打”。
高盛集團的報告說,西方可能需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才能匹配中國的稀土供應量。
上海TidalWave咨詢公司的江凱明預計,其他國家想要搞稀土供應鏈多元化,挑戰巨大。時間上至少要10到20年,成本是數以萬億美元計。他還問:“人才從哪里來?誰懂怎么加工這些材料?誰了解提純工藝?”這些人才,在多數國家根本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