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工程化養殖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大鵬教授帶領華中農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廣東省湛江市調研現代水產養殖標桿——小棚蝦養殖模式。通過專題座談和實地考察,學子們深入了解了這一高效養殖技術的核心優勢與發展趨勢。
實踐團隊成員實地調研小棚蝦養殖模式(通訊員 黃學軍)
聚焦產業:座談勾勒發展圖景
在“小棚蝦養殖發展現狀”專題座談會上,騰氏水產商務網編輯楊帆通過詳實報告,為實踐團勾勒出清晰的產業圖景:單個標準棚預期產量高達2000斤,單造養殖成本約18000—21000元,憑借可觀利潤(10000—20000元)及2—3月蝦價高位規律,經濟效益顯著。報告分析了蝦苗質量、動保產品(調水、改底類為主)市場格局及飼料供應概況。
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湯保貴指出,“養好蝦”關鍵在于協同運用品牌蝦苗、高質量飼料、適時硬件升級,并精準把握2—3月高價窗口期。
會議末,李大鵬對湛江水產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高度贊賞,他指出,湛江在推動小棚蝦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
實踐團成員與此次參會人員合影(通訊員 楊帆)
解碼技術:專家剖析模式內核
湛江灣實驗室深遠海養殖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李色東深入解析了小棚蝦模式的核心價值與未來。他強調,該模式主要養殖占全國對蝦總量80%的南美白對蝦,戰略地位舉足輕重,被業內譽為當前“最優養殖模式”之一(單棚設計產量400—700斤)。其技術積淀深厚,自2007—2008年發展成熟,成功經驗正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氣候適宜地區推廣。先進的“生物絮團養殖技術”是其高產的核心支撐之一。李色東展望,水產養殖正處機械化向自動化升級關鍵期,“規模化精準投喂”等技術蘊含巨大潛力。
李色東講話(通訊員 楊帆)
實地印證:雨中探訪養殖基地
座談會后,李大鵬帶領實踐團冒雨深入湛江遂溪小棚蝦基地實地考察。廣東粵海飼料集團遂溪小棚蝦示范基地負責人李監華現場闡釋了模式四大核心價值:頂棚結構保溫防雨,維持水溫穩定;物理隔離設計有效阻斷病毒傳播,便于分區防疫;棚體覆蓋防止鳥糞污染,保障水體pH值穩定。實地觀察使座談會上獲得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深刻。
實踐團成員與領導合影(通訊員 黃學軍)
此行架起了堅實的產教融合橋梁。詳實數據、前沿洞察與關鍵技術解析,特別是專家對小棚模式優勢與挑戰的解讀,極大豐富了學子的專業認知庫。作為中國對蝦養殖重鎮,湛江生動演繹著水產養殖現代化進程。親身見證并學習這一進程,華農學子深感榮幸,也進一步淬煉了“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立志為服務國家水產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王曉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