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3 日,揚州會議中心迎來了一場法學領域的盛會 —— 第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此次論壇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揚州大學、中國行為法學會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 260 多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他們圍繞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與交流,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助力構建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言獻策,呈現了一場智慧交融、成果豐碩的學術盛宴。
一、開幕式:高瞻遠矚,共啟法治新征程
7 月 12 日上午,論壇開幕式在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承堂的主持下拉開帷幕。揚州大學校長劉巧泉首先致辭,他對前來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參會的實務精英、行業專家、高校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揚州大學在法學專業與學科建設方面的重視與努力。劉巧泉校長相信,在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論壇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推動社會治理法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相融互促,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更多學術智識。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侯振發在致辭中強調,本次論壇以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為主題,對于理論界和實務界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在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系中的獨特理論方位,體系化學理化闡釋其磅礴偉力,用以指導工作,以社會治理現代化保障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他期待與揚州大學繼續深化合作,攜手共進,在法治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中國行為法學會總監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副校長李文燕指出,要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原創性貢獻的研究闡釋;加強對社會治理的數字化研究,推動塑造數字文明新形態;加快打造與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學 “思想芯片”。同時,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部署,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長期基礎性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江蘇省法學會會長周繼業認為,值此習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五周年之際舉行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是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盛事。他提出加強社會治理法治研究,要深入學習貫徹研究闡釋習近平社會治理法治理論新成果,助力法治中國建設;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著力加強力量統籌協調,構建社會治理法治化格局。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夏道虎介紹了近年來江蘇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 “楓橋經驗”,抓前端、治未病,推動構建 “源頭預防化解、訴中實質解紛、訴后延伸治理” 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工作。在訴前堅持多元共治,推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在訴中強化實質解紛,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人和;在訴后落實標本兼治,促進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他期待本次論壇能涌現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理論成果和創新解決方案。
最高人民法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會長姜偉致辭。他認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深刻領悟法治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石性作用,筑牢思想根基;牢牢把握社會治理法治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聚焦關鍵環節,在法治軌道上全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開幕式上各位領導與嘉賓的致辭,從不同角度為本次論壇的研討指明了方向,彰顯了各方對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視與決心。
二、主題報告:思想碰撞,聚焦社會治理核心議題
開幕式后,論壇進入主題報告環節。本環節上半場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柏峰主持。
第十三屆人大憲法與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江必新以《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為題發言。他從必要性與重要性、國外做法和經驗、我國各地探索和經驗、目前存在的問題困境及原因、發揮作用的有效路徑、社會組織的素質能力再造等六個方面作了深刻闡述,為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全面的思路與方向。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法學學部召集人、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以《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為題在線上發言。他認為,“法治軌道” 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文化當中的 “軌道” 理念和現代法治精神融為一體后提出的原創性概念。必須堅持把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等,納入到、嵌入到社會治理的全過程、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各個方面。他希望本屆論壇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能產出一批重大的、具有創新性的、甚至原創性的成果。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陳國慶以《輕微犯罪的懲治》為題發言。他提出,要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為指導,充分考慮具體個案的特殊情況和社會公眾的心理感受,區分情形、區別對待,任何時候不能顧此失彼,寬嚴相濟并不是一味從寬,為輕微犯罪懲治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占國的發言題目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大力推進矛盾化解的法治化》。他從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要健全完善的機制三個方面展開,提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矛盾糾紛化解的法治化實踐提供了系統的思路。
《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院長黃文藝以《深化糾紛解決體系創新》為題在線上發言。他指出,進入本世紀以來,人民法院開始逐步感受案件快速增長所帶來的辦案壓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一時成為熱點話題。他就完善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機制、加快完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作了闡述,為深化糾紛解決體系創新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
浙江省新時代楓橋經驗研究院院長金伯中以《新時代 “楓橋經驗” 與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為題發言。他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新時代 “楓橋經驗” 的生成邏輯、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的內在邏輯、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的發展邏輯,深入解讀了新時代 “楓橋經驗” 在平安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主題報告環節下半場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齊文遠教授主持。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教授以《論知識產權治理現代化》為題發言。他表示,強化知識產權治理工作,重點在知識產權治理的兩個維度:一是社會化的治理或者稱治理的社會化;二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問題,為知識產權治理現代化指明了關鍵方向。
湖北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喻立平以《“必使無訟乎” 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啟示》為題發言。他說,“無訟” 取決于執法者或從政者能否真正做到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法律文化”,以文化人,弘文尚德,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從傳統文化視角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啟示。
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江蘇蘇禾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院首席專家張躍進以《科學認知和善用人工智能賦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題發言。他提到,人工智能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包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強大動力和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犯罪問題,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為人工智能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應用提供了理性思考。
天津大學講席教授熊文釗以《論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實踐模式與制度保障》為題發言。他指出,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上,呈現出主體維度一主多元、過程維度鏈式互通、方式維度綜合吸納、目標維度兼容并包的特點。他認為要黨委統攬社會治理大局、健全社會治理的政府職能體系、完善社會治理立法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社會協商及其相關支持機制、健全城鄉社會治理協同一體化機制、推動健全社會危機治理體系、建構治理責任嚴格追究機制、規范社會矛盾合法化解機制、建立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審查制度,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全面的理論與實踐框架。
揚州大學法治社會研究院院長張清教授以《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闡釋》為題發言。他說,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理論深化需重點破解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融合難題,通過 “回應型法”“包容性法治” 理論創新適應風險社會治理需求。他還從建立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審查制度、完善法治評估體系、加強比較法研究、培育法治社會資本等方面作了闡述,為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深化提供了新視角。
廣東省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惠州市法學會副會長李簫以《惠州 “和美網格” 治理實踐及其 “鄉土治理” 范式》為題發言。他以惠州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創建 “和美網格” 治理實踐取得的成效為例,分享了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和體會,提出要運用 “兩個結合” 理論,為研究基層社會治理提供理論遵循和價值引領,展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成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治理法學學科帶頭人徐漢明教授以《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的總體性特征及其品質》為題發言。他說,“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 型塑了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基本命題、基本原理、核心范疇、辯證方法、實踐面向之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呈現出實踐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總體性特征;彰顯出鮮明的理論品質,對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進行了深入剖析。
三、專題分論壇:深入研討,全方位探索社會治理路徑
本次論壇還設置了 “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創新”“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探索” 五大專題分論壇,由資深學者主持。在各分論壇中,與會發言人就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專家評議人進行了專業點評,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在 “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創新” 分論壇中,專家們圍繞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基礎、創新方向等展開探討,從理論層面為社會治理法治化提供新的思路與框架,力圖從根源上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的發展。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 分論壇聚焦于如何完善社會治理的制度設計、優化治理結構等實際問題。專家們結合實踐經驗與理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旨在構建更加科學、高效、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
“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 分論壇中,學者們關注如何通過法治手段切實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包括如何優化法治實施機制、提高執法司法效率等方面。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與理論的深入探討,為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供可行方案。
“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 分論壇針對數字時代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研究如何調整和完善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從數據安全保護、網絡空間治理到人工智能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規范等方面,專家們展開了熱烈討論,為數字時代的社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思路。
“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探索” 分論壇則立足基層,分享各地在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方面的實踐經驗。從鄉村治理到社區建設,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剖析與總結,為其他地區的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提供借鑒與參考,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在法治軌道上不斷創新發展。
四、閉幕式:成果豐碩,展望未來法治新藍圖
7 月 13 日上午,第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在揚州會議中心圓滿閉幕,閉幕式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齊文遠教授主持。
揚州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蔡寶剛教授宣讀第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征集論文的評獎結果。本屆論壇共收到論文 490 篇,經過組織專家學者初審、復審、終審,共評出一等獎 10 名、二等獎 20 名、三等獎 30 名。其中,《自動化行政裁量的正義維度》《論監察建議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的功能及其制度完善》等論文榮獲一等獎。參與論壇的領導及嘉賓分別為獲獎作者頒獎,這些優秀論文的評選與表彰,不僅是對作者研究成果的肯定,也為社會治理法治研究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治理法學學科帶頭人徐漢明教授作第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綜述。他表示,本屆論壇聚焦主題,圍繞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創新研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研究、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的研究、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的研究、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探索五個專題開展了系統性、前瞻性、建設性的學術研討,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法治軌道” 是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文化當中的軌道和現代法治精神融為一體提出的原創性的概念,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治軌道上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做到道不變、志不改;堅持法治先行,堅持法治優先發展的戰略,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體系、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筑好法治軌道;把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等,納入到、嵌入到社會治理的全過程,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各個方面。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由一系列基本命題、核心范疇、系列觀點所構成,涵蓋六個維度十八個方面的系列觀點,構成了體系完備、結構嚴密、內涵豐富、具有成熟哲學辯證方法與鮮明實踐面向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蘊含著深邃的公理、政理、法理、哲理價值,展現出實踐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總體性特征,彰顯出其獨特的理論品質。
圍繞 “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 核心議題,與會專家從理論、制度、實踐、文化等維度展開深入交流,匯聚了來自理論界與實務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典型經驗,從理論上系統回應了從 “制度設計 — 文化嵌入 — 機制運行” 的社會治理創新的法治邏輯。圍繞文化根基的激活轉化、制度整合的范式躍遷、典型經驗的提煉與制度轉化、司法嵌入與多元共治等展開研究,預示著一條融合本土文化智慧、制度整合邏輯與協同機制設計的中國式社會治理法治化路徑正加速形成。
與會專家認為,社會治理體系不僅是制度文本的更新,更是法治回應復雜社會結構與多維行為模式的能力。當下,傳統法律制度正面臨刑事政策張力、新興犯罪演化、行政權能擴張、跨域治理碎片化、網絡空間秩序重構等多重挑戰。與會專家聚焦 “輕罪治理” 中的前科消滅機制、“技術犯罪” 中的虛擬貨幣規制難題、“整體性治理” 中的跨區域制度安排等議題,均體現出對這一趨勢精準捕捉與理論回應。
圍繞社會治理法治化效能提升的研究,與會專家在選題上緊扣數字化、未成年人保護與社會治理等時代性議題,體現出當前法治研究對新興問題的快速響應與結構性重塑。大家認為技術演進催生出多樣化的新型行為樣態,其通過實證研究、跨學科視角和制度分析,對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治理、刑法規制與矛盾糾紛化解等領域進行了探索,展現出理論創新與實踐回應相結合的研究趨勢。
圍繞數字時代社會治理的制度因應的研究,與會專家從動態產權理論、雙軸治理范式及全流程動態監管等標識性概念,創新提出多學科融合的數據產權框架、以互聯互通與必需數字設施為核心的 AI 反壟斷治理體系,以及 “技術謙抑” 與 “模型即服務” 驅動的公權力場景風險防控模型,構建了涵蓋法理價值、制度協同的系統性治理框架,具有跨領域、前沿性、現實針對性的特點。與會學者還從公權實踐、私法爭議到市場規制的全鏈條對技術風險的識別、制度設計、話語體系進行前沿探索,為構建對智能社會中的法治秩序構建提供助力。
圍繞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探索研究,與會專家從制度建構、技術賦能、多元協同等多維視角對 “鄉村振興”“民主法治示范村”“一站式調解中心”“幸福食堂”“和美網格”“金豆工程”“村民說事會” 等現實治理場景開展豐富的實證研究與理論探討,緊扣政策試驗田與制度創新現場,力圖在地方治理經驗中提煉具有辨識度的概念、多維知識譜系與可推廣的經驗,相關研究成果對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國行為法學會總監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副校長李文燕宣布第十二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主辦單位。他提到,論壇緊貼法治社會前沿問題,以高質量、高規格、國際化為辦會宗旨,匯集國內外專家智識,助推 “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建設,傳播 “中國話語”,現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一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揚州大學、中國行為法學會、安徽師范大學的代表上臺進行第十二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會標交接。第十二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主辦單位代表,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院長郭澤強講話,表示將以行動為筆、以智慧為墨,積極籌備好下一屆論壇的各項工作,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賡續奉獻智識。
五、論壇述評:意義深遠,推動社會治理法治新發展
第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通過專家學者們的深入研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理論體系。對 “法治軌道” 這一原創性概念的深入解讀,以及對社會治理法治理論六個維度十八個方面系列觀點的梳理與闡述,為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圍繞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各位專家從歷史傳承、現實國情、國際比較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提出了諸多富有創見的理論觀點,讓社會治理法治理論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也為全球法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
“法治社會?長江(國際)論壇”連續十一屆的成功舉辦,已然使其成為我國法治建設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標志性品牌。
從品牌專業性來看,歷經十一屆的沉淀,論壇形成了精準的定位與成熟的議題體系。每一屆都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治理法治領域的核心問題與前沿動態,從早期對基礎法治框架的探討,到如今對數字法治、基層治理法治化等細分領域的深耕,始終保持著對法治建設實踐的敏銳洞察。專業的嘉賓陣容更是品牌專連續十一屆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的成功舉辦,已然使其成為我國法治建設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標志性品牌,其價值與成就值得高度肯定。
就品牌影響力而言,論壇的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從區域走向全國,甚至在國際上也逐漸獲得關注。最初可能更多聚焦長江流域的法治實踐交流,如今已成為全國法治領域從業者獲取前沿信息、交流先進經驗的重要平臺。其形成的共識、提出的建議,多次為國家和地方的法治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參考,不少論壇成果轉化為實際的制度設計與實踐舉措,切實推動了社會治理法治水平的提升。這種從理論探討到實踐落地的影響力傳導,讓品牌在行業內樹立了良好口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在品牌持續性與生命力方面,十一屆的連續舉辦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這背后是組織者對法治事業的執著與堅守,以及社會各界對論壇價值的高度認可。論壇能夠根據不同時期的法治建設需求,不斷調整議題方向、創新活動形式,從單一的主題演講發展到如今的分論壇、案例分享、實地調研等多元模式,始終保持著品牌的活力與吸引力。這種與時俱進的品質,使得 “法治社會?長江論壇” 愈發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法治建設領域一張閃亮的名片。(中實智庫 綜合報道,素材來源:湖北法治發展戰略研究院)
編輯: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