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華 本報通訊員 李志成
日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總工會快速調處了一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薪資糾紛。快遞小哥黃某在多方協調下很快便要回被拖欠的薪資。而僅在半年多前該縣一起類似糾紛中,那位快遞小哥等待得有些漫長。
同樣是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維護問題,為什么會發生如此變化?這得益于舒城縣總聯合縣郵政管理局打造的“1+1+1”維權服務機制,該機制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駕護航”。
從一次聯合調研開始
2024年底,一起快遞企業欠薪糾紛引發舒城縣總對縣域快遞行業勞動權益保護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為全面了解行業現狀,舒城縣總聯合縣郵政管理局組成專項調研組,深入全縣一線快遞企業開展走訪調研。走訪中,聯合調研組發現不少企業存在未簽訂勞動合同、勞動保護措施不到位等情況,無相應工傷保險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為解決這些問題,舒城縣總與縣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一起,聯合縣郵政管理局召開聯席會議,探索建立“1+1+1”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服務機制。
“1+1+1”機制即“一體統籌”“一網覆蓋”“一站受理”。其基本框架包括,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部署新業態行業重點工作,安排專人負責日常維權服務具體溝通與協調工作,吸收工會法律顧問團成員加盟,開展法律培訓和業務指導等。
據了解,“1+1+1”機制,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筑牢堅實的權益保護屏障。目前,舒城縣總通過“1+1+1”機制,已組織召開6次聯席會議和座談會,研究解決重大問題10個,開展法律培訓和業務指導4次。
舒城縣總工會副主席芙蓉介紹,“1+1+1”機制搭建后,已形成涵蓋新業態行業集體協商、普法宣傳、勞動法律監督、勞動爭議調解的四大核心支柱。
推動簽訂快遞行業集體合同
今年5月13日,舒城縣委黨校的一個會議室里,全縣10余家快遞企業負責人和職工代表們齊聚一堂。當天,舒城縣快遞行業集體合同簽約儀式在這里舉行。
簽約儀式上,每個人都心懷熱望。從最初的實地走訪調研,廣泛聽取企業和職工的意見建議,完成合同起草,到多次召開座談會,協商討論、凝聚共識……這份集體合同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終于要親眼見證集體合同從理想變成現實了!” 舒城韻達快遞服務有限公司職工代表徐茂順激動地說。
隨著各快遞企業負責人與職工代表依次登上簽約臺,鄭重地在集體合同上簽字,這份涵蓋全縣快遞行業自營企業和570余位勞動者權益的集體合同正式生效。
“這一簽,簽下了勞動者權益的堅實保障,簽下了企業規范發展的鄭重承諾,簽下了快遞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美好未來。”舒城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余先進說。
舒城縣申通快遞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樟富感嘆道:“簽訂集體合同,促進規范用工,可以幫助我們企業提升形象和信譽,增強職工歸屬感,為企業營造更加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調研小組成為“普法代言人”
“大家可以看到這份合同對咱們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以及勞動保護都作了約定,甚至對咱們女職工的特殊保護都有專章規定……”在中通快遞企業會議室里,一堂由工會法律顧問沈菊律師講授的普法課正在開講。
為確保集體合同落地實施,舒城縣總工會調研小組再次集結。曾經的組員沈菊搖身一變成為“普法代言人”,她通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解再次強化了企業和職工對集體合同的認識。
“‘三方機制’要在實踐中持續發揮作用,離不開企業和職工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 沈菊說。
5月15日,舒城縣總收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黃某求助的薪資糾紛案件。隨即,“1+1+1”維權服務機制啟動。案件處理過程中,舒城縣總、縣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和縣郵政管理局聯動運行、積極調處。
最終,快遞公司和黃某達成一致意見,并約定于次日結清所欠薪資。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