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大家都很熟悉。
古人倡導并堅持過午不食,一天只吃兩頓,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那時候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不夠高,食物來源不足,少吃一頓,少吃一點,確實能省下不少食物,減輕生存的壓力。
另一方面,古人認為少吃才能更健康,更符合天道。
孫思邈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意思是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因此他認為晚餐宜少食。
在古人看來,一日三餐都有各自的象征意義:早餐為天食,應遵從天意,要吃好;午餐為人食,勞累一上午,應補充體力,要吃飽;晚餐為鬼食,此時陰盛陽衰,沒必要吃。
久而久之,過午不食就成了古人約定俗成的飲食方式。
到了現代,生產力飛速發展,食物供應非常充足,溫飽問題早已解決,慢慢地人們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
但是,與之俱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不少人由于長期吃得過多過飽過好,而出現了“三高”等心腦血管方面問題,由此導致的心梗、腦梗、猝死等問題日漸頻發。
面對這些問題,不少人轉而開始學古人,開始提倡輕斷食,生活需求也從吃飽吃好提升到了吃得健康放心。
關于輕斷食,他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6+8或20+4。
16+8就是一天的食物在8小時內吃完,其余16小時保持空腹。
20+4就是4小時內把一天的食物吃完,其余20小時保持空腹。
20+4,就是大家常說的過午不食,通常的操作方式是8點吃早餐、12點吃午餐,下午及晚上除了喝水,不吃任何食物。
總的來說,輕斷食的成效還是比較明顯的,畢竟吃得少了,攝入的熱量少了,腸道、血管里的垃圾少了,肝膽脾胃也得到了休息,人的體重會減少,皮膚會變好,“三高”風險也降低了。
但輕斷食也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力和對美食的自控力,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到16+8相對容易,而20+4則比較難。
少數人能做到過午不食,大部分人卻以失敗告終,有的甚至還導致舊病復發。
比如我,8月份,看到黃安堅持兩個月過午不食減了20斤,我便跟著他一起過午不食,結果才5天,以前的慢性胃炎就復發了,胃痛折磨了我一個月。
為什么古人能堅持過午不食,現代人卻很難做到呢?我們吃得比古人好,應該更扛餓呀。
查了很多資料后,我才發現,不是古人比我們扛餓,而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古人講究順應天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勞作和吃飯都是以太陽為參照的。
古人把太陽正當中時稱為午時(即現在的11至13點),也就是古人講的中午,而白天則被分為上午、中午、下午。
他們說的過午不食,其實是指過了下午之后,即太陽下山之后,不再吃東西。
而我們把過午不食的“午”理解為中午12點,顯然與古人的理解不符。
古人在太陽落山不久就睡覺休息,而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不到晚上11點很難睡覺休息。
如果中午12點就餐,胃里的食物只要4至5小時就能消化完畢,此時若不補充食物,胃就會不斷分泌胃酸,讓人產生饑餓之感,同時也會對腸胃造成損傷。
這也是很多人難以堅持20+4,難以做到過午不食的原因。
而且,這樣做需要很強的意志力來經受住美食的考驗。同時,也很容易損害身體健康。
其實,過午不食并不那么辛苦,如果你也能像古人那樣做到太陽下山后不吃東西,并且堅持控量少吃、清淡飲食,一樣可以保持理想體重,擁有迷人身材!
我是海兒,講有溫情的故事,寫有溫度的文字。你的關注,我的榮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