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作為一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問,自3000多年前由先哲們奠基,歷經數千年而不斷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學,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彰顯出獨特魅力。
《中國哲學原著導讀》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哲學精品教材系列中的一本,精選了從孔子、孟子、莊子、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王充、張載、程頤到王國維、嚴復、熊十力、馮友蘭等中國哲學史上若干哲學大家的名著名篇進行導讀,分為先秦編、漢唐宋明清編、近現代篇,既有對儒釋道經典的介紹,也有對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思想的闡釋,以及對熊十力的現代新儒學、馮友蘭的新理學思想等的剖析。每一篇導讀包括作者及作品簡介、名著名篇的背景和閱讀方法,以及對作者及原著思想的簡要述評等。本書既有對原著的引用,又有生動的理論闡釋,深入淺出地對中國哲學思想做了介紹和解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中國哲學經典的平臺,可作為高校哲學學院以及哲學愛好者的參考書。
中國哲學原著導讀
周海春 姚才剛 主編
平裝·432頁·43.8萬字
2025年5月出版/定價128.00元
ISBN 978-7-5228-4955-3
書摘
先秦篇
《詩經》 靈臺
【原文】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雍。於論鼓鐘,於樂辟雍。鼉鼓逢逢,蒙瞍奏公。
【簡析】
按照現代的學科分類,《詩經》往往被認為是文學書籍,但就古代的分類而言,《詩經》是儒家經典,是經學的重要文本。受學科分類所限,《詩經》的哲學地位不高,其哲學思想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詩經》的第一篇《關雎》就點出了欲求的主題。盡管其中欲求的對象是形而下的,但其中已經蘊含了“求之不得”的無奈感。當這種無奈感轉化為對何種欲求才可得的追問的時候,個體就從形而下的困境中掙脫出來,躍遷到形而上學之境。《關雎》還提到了兩種求的方式,第一種是思求,即“寤寐思服”“寤寐求之”(《詩經·關雎》)。第二種是用文化的手段,即“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詩經·關雎》)。
到了《漢廣》這種形而上之境就逐漸展現出來了。如果說游女、喬木還比較具體的話,到了漢廣、江永則變得更富有變動性和宏大性。到《漢廣》已經不是“求之不得”的問題了,“求之不得”畢竟還有求的希望,到了“不可求思”(《詩經·漢廣》)的時候,這種希望隨著對與所求對象的距離的認識而破滅了。認識到不可求,是一個重要的過渡,當人返還自身的時候,就發現了可求之求。
《樛木》描繪了另外一番景象,君子不但不去求別人,反而是別人求他。就像樛木一樣樹枝向下彎曲,野葛來纏住它,來縈繞著它。“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詩經·樛木》)快樂的君子自然有福報和幸福來到他身邊。
人之所以有很多欲求,并且不得不忍受所求不得帶來的痛苦,原因就在于未見君子。“未見君子”則“憂心忡忡”“憂心惙惙”“我心傷悲”;等到見了君子,“我心則說”“我心則夷”(《詩經·草蟲》)。人思念圣人與妻子思念丈夫相似,這個“君子”即是圣人,當有圣人來指點人生道路的時候,生命也就獲得了安寧。君子也可以是自我的,當人的本性覺醒時,就會把心靈活動聚焦在自我成為君子的目標上,也就會停止對外在事物的追求了。
漢唐宋明清編
顧炎武 《日知錄》節選
【原文】
五胡亂華,本于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貢,及為石勒所殺,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日知錄》卷七《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簡析】
《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這里選錄了《日知錄》的部分原文。王夷甫,西晉大臣,名衍,喜談老莊,推崇何晏和王弼等人的玄學,在他的倡導下,當時浮誕之風越來越嚴重。后為石勒所殺,至死方悟“祖尚浮虛”之禍國殃民。王介甫即王安石,他倡導新學,推行改革,但爭議較大。王伯安即王守仁。
顧炎武反思了宋明心性之學的弊端,進而又重點批駁了明末王學末流空談心性的學風。在他看來,心性之學過于茫昧,難以有確解,往往是言人人殊,很難達成一致。即使某個學者自認為對心性之學的體悟很透徹,可是因為它是個體的體證,自我的覺解對個體而言可能是心知肚明,對他人而言未必就那么清楚明了。這樣,心性之學有時便可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甚至被導向神秘主義。顧炎武還指出,講心性之學者常常“攝此心于空寂之境”,或“遺落世事,以獨求其所謂心”(《日知錄》卷一《艮其限》),即將世事都拋開,追求一種空寂之境,墮入佛禪之學,與儒家明道、淑世的宗旨相去甚遠。以此之故,顧炎武較少探討心性之學,即使偶爾論及心、性、理(或道)、命等范疇,也常常是從認知的、經驗的角度來理解。在他看來,作此種理解,才可以消解心性之學的玄思和不確定性成分。
本書目錄
目錄
先秦編
《詩經》
《尚書》
《周易》
《國語》
《左傳》
《論語》
《易傳》
《五行》
《中庸》
《大學》
《孟子》
《荀子》
《道德經》
《莊子》
《管子》
《墨子》
《公孫龍子》
《韓非子》
漢唐宋明清編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董仲舒:《春秋繁露》
揚雄:《法言》
王符:《潛夫論》
劉安:《淮南子》
王充:《論衡》
王弼:《周易略例》
裴頠:《崇有論》
郭象:《莊子注》
僧肇:《不真空論》
慧能:《壇經》
韓愈:《原道》《原性》
李翱:《復性書》
周敦頤:《太極圖說》
張載:《正蒙》
程顥:《識仁篇》《定性書》
程頤:《易傳序》《語錄》
朱熹:《大學章句序》《朱子語類》
陸九淵:《與曾宅之》《語錄》
羅欽順:《困知記》《與王陽明書》
王守仁:《大學問》《傳習錄》
王艮:《心齋語錄》
聶豹與王畿:《致知議辯》
許孚遠與周汝登:“九諦”“九解”
劉宗周:《學言》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顧炎武:《日知錄》
王夫之:《周易外傳》
顏元:《四存編》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近現代編
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一》《壬癸之際胎觀第二》
張之洞:《勸學篇》
何啟、胡禮垣:《新政真詮》
康有為:《大同書》
嚴復:《論世變之亟》
王國維:《釋理》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熊十力:《新唯識論》
馮友蘭:《新理學》《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現象與物自身》《歷史哲學》
后記
西方倫理學原著導讀
阮航 江暢 主編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
ISBN:978-7-5201-9703-8
西方哲學原著導讀新編
舒紅躍 宋偉 主編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
ISBN:978-7-5228-0255-8
策劃:張思瑩
編輯:吳禹霖
審校:李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