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Tu / ? Greenpeace
“鴨先知”指氣候變化關鍵行動者,這一概念源于“春江水暖鴨先知”,指代那些最早察覺氣候變化“水溫”并率先行動的人群。鴨先知文化節,以“氣候人從眾”為主題走進了它的第二屆。
? Greenpeace
6月6月-6月8日,綠色和平在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與近百位“鴨先知”一起,順著“人從眾”的漣漪式遞進脈絡,去尋找規范化、系統化,以及框架化的集體行動的實踐方法,去探討它們被廣泛復制和參與的可能性和路徑。
? 跟隨鏡頭,再回現場看看
王玨 ? Greenpeace
王玨是綠色和平文化項目專家,也是第二屆鴨先知文化節顧問及主持人。她在歡迎致辭中表示:“氣候行動不應該只關于碳、關于技術、關于政策。我們希望通過文化節的形式,讓更多人看到氣候行動的多面性、復雜性和可能性,推動形成‘人從眾’的氣候行動網絡。
李薇 ? Greenpeace
李薇是聯合主辦方“杭州生態文化協會”的秘書長。杭州生態文化協會自二十多年前創立起,便強調參與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民間河長制度的建立、環境觀察的公民科學實驗等等,都是從幾個人,到一群人的行動。
劉君言 ? Greenpeace
劉君言是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她認為:“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議題,它涉及全社會。我們的目標是發揮集體智慧,共同探索此領域,用經濟學詞匯表述,找到從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貫穿始終,具有比這個群體更大的行動力。”
人——從
個體的發現,身邊的對話
歷史學家段志強空閑時總去往他在崇明租用的地里種植西瓜。連續兩年種植失敗的他,查閱了這個原產于非洲的水果的“歷史”,了解到西瓜“儲水”的生長邏輯。
他分享道,歷史曾經是人類的歷史,追溯人與人的關系。但現代歷史,包括他的研究中,已經逐漸去探究環境在塑造歷史中的重要角色,“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性”,他說:“當我了解了所有的西瓜的歷史后,發現我們既無法控制對西瓜的欲望,也無法改變它栽在不應該生產的地方對社會和自然的影響。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與種植西瓜的人以及周圍的人溝通。”
段志強 ? Greenpeace
非虛構寫作者旁立,2023年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從北京回到家鄉湖北恩施生活。她在村里參加過不少葬禮,經常遇到下雨。雖然大家常說下雨對于喪葬有益,但她從祖母那里得知,以前很少遇到突然下大雨、棚子被大風刮倒的事。
“感知到氣候變化的人在我身邊,因此我認為應該用真實的生活去抵抗這些負面情緒。”自然是農民生活每天要面對的、甚至要抗爭的。在農村的生活讓旁立體會著平等感和敬畏感,她說:“我正在記錄這些信息并感受身邊的人”。
旁立 ? Greenpeace
從——眾
想法的碰撞,創造的集合
鴨先知文化節中,工作坊“不插電!改變局部氣候的策展力”召集了關心環境議題的策展人們。策展不僅是組織空間的藝術,也是文化能量的放大器。
在工作坊前,紅磚美術館副館長王俞文與大家一起回顧了去年展出于紅磚美術館的,“藝術家用美妙的視覺揭示了殘酷的現實”,是個將氣候議題融入藝術展覽的成熟案例。
王俞文 ? Greenpeace
該工作坊中,參與者們識別“直接減排、間接減排、物質循環、氣候適應、改變文化潮流”五個方向上的可能性,表達自己對議題的看法。
創意經迭代和重組,同時融合了如何聯合上下游關聯社群持續擴大影響力的思考,最終形成一份具有落地潛力的、可被延展和反復參與的展覽創意提案。其中,“過氣字典”的創作成員們,收獲了實地觀摩第十九屆FIRST青年影展的機會。
? Greenpeace
FIRST產業發展戰略官高一天向大家分享了策展人(curator)的詞源curare最早在拉丁語里是照料者和保護者*的意思。“我們希望策展人能夠成為電影節的構建者、闡釋者和行動者,而不只是學術、語言和策劃層面的內容”。
FIRST第十九屆特展中采用獎項方式呈現了一些作品及其背后的人物。高一天認為,可持續相關的線索和事件已經在這些作品和人物中出現,正在成為大眾公共議題相關的交流和對話的橋梁。
*當時沒有其他藝術形式,只有圖書館。Curare負責保護和照料圖書館中的內容。”
高一天 ? Greenpeace
三天的鴨先知文化節由郭小寒和柯有狐組成的“C.R.P宇宙電臺”帶來的聲音實驗結尾。
詩歌朗讀在即興音效之中展開。這種自由的創作模式,觀眾也能夠加入共創。奇妙的化學反應就此產生:由石頭制成的“過氣字典”成為了語言素材庫。隨機拾起一塊石頭,閱讀,詞語擁有了新的排列組合,不斷講述著新的故事。
就像氣候行動和新敘事,正在“氣候人從眾”鴨先知文化節的漣漪中呼之欲出。
郭小寒(右)、柯有狐(左)? Greenpeace
三大工作坊上發生了什么?
敬請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受文化節的靈感啟發,想要尋找“鴨先知”的帶領和進入“人從眾”行動漣漪的入口?現有兩位“鴨先知”發起的行動,正向你發出的邀請:
「玲瓏計劃第六期」正在全國尋找愿意從自身經驗出發、探索氣候變化與日常生活關聯的行動者——不論你來自田間地頭、街道社區,還是醫院學校,只要你愿意關注身邊的氣候沖擊、組織一次小規模實踐、嘗試把“附近”變成氣候行動的起點。
點擊以上圖片查看詳情
「地膽社第三期:頻暖與共疾」邀請你一同揭開氣候危機下被忽視的健康議題,從身體出發,練習照顧彼此,尋找藝術與創意的多元表達方式。
點擊以上圖片查看詳情
或許,你的行動可以從此刻開始。或許,在下一屆文化節上,你就是那個帶領大家前行的“鴨先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