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之中,我認為以柳體最難,它對書寫者的筆畫書寫要求極高,他的筆畫“瘦硬通神” 的特質要求書寫者精準控筆,起筆如刀刻,行筆需穩如磐石,收筆則要力貫末梢,稍有不穩便失其剛勁。對于初學者并不友好,如果沒有點基礎的人來寫很容易將其寫成呆板無神的“死字”,通俗講就是寫死了。
柳公權所處的年代是晚唐時期,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他二十六歲便高中進士,是有名有實的才子,其一生歷經八位皇帝,享年八十八歲,被后世歷史學家戲稱為熬死了大唐一半的皇帝。對于了解歷史的人來說,想必很清楚,在朝代末年時局動蕩,皇帝更換頻繁是常事。
先不提這個了,柳公權他的書法是以晉楷、魏碑然后又學習歐陽詢、顏真卿和褚遂良的書法,所以他的字有歐陽詢的嚴謹,又有顏體的剛勁。他在朝堂上以"筆諫"聞名,當唐穆宗詢問用筆之道時,他回答"心正則筆正"的典故,早已超越書法范疇,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高度凝練。
唐穆宗長慶三年,柳公權的哥哥柳公綽時任京兆尹,奏請于長安西明寺建造石經幢,并命柳公權書寫《金剛經》。柳公權欣然接受,皇帝的命令也不敢不從呀,他奉敕寫成的這卷《金剛經》,也成了他的傳世經典作之一。
此作全卷縱28.5橫1166.6厘米,全卷共計約200余行字,5162個字,規模宏大,字數眾多且一字不缺一字無錯,字字如有傳神,精彩!
此卷因為因為長期藏在藏經洞內,既沒被日曬雨淋,也躲過了人為破壞,字跡到現在都清晰可見,每一筆的走勢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就這字跡,你說是上月寫的我都相信,字字清晰可見,是研究柳公權書法的絕佳范本。
不過,可惜的是,它原本是刻于長安西明寺的石碑之上的,可是這一石刻在宋代的時候就慘遭毀滅,此作原本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的,好在1900年的藏經洞偶然發現了它的唐拓本,這一經典之作才重見天日。但更為不幸的是,1908 年就被法國人伯希和買走,現在成了巴黎國立圖書館的寶貝。
細看這部作品,能發現柳公權巧妙融合了其他名家的長處。運筆時筆鋒穩穩走在正中間,遇到轉折的地方,棱角分明得像鋼鐵彎成的鉤子,把柳體 “骨力十足” 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字形整體偏長,中間筆畫緊湊,四周的撇捺卻大膽伸展,一收一放特別有節奏感,偶爾還會讓字稍微歪一點,打破呆板,顯得更有靈氣。
在唐代之后的數百年間,學柳字的人和從中受益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剛說他的字體難的只是我的個人淺見。例如宋四家” 中的蘇東坡、米芾等,都從柳公權的字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米芾更贊其字猶如 “修養已成的深山道士,毫無俗氣”。
柳公權的《金剛經》堪稱楷書界的 “超級大作”,不僅字數超多、篇幅超長,全篇找不到一處寫得不好的地方。更難得的是,常用漢字幾乎都能在里面找到,簡直就是一本現成的楷書練習大全。
這部作品在書寫完成后,馬上就刻成石碑,還第一時間拓印出來,最大程度保留了柳公權手寫的原汁原味,想學習楷書 “剛勁有力” 的精髓,它絕對是最好的教材。臨摹這部作品,就像給控筆能力做 “特訓”,還能學會如何把字的結構安排得穩穩當當。
柳公權不只是個厲害的書法家,更是個敢說真話的硬骨頭。在朝堂上,面對皇帝提問,他用 “心正則筆正” 這句話巧妙提醒皇帝要做個好君主,把文人的骨氣和責任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寫在最后,對于此作的真偽有待核查論證。不過看其字是學習柳體的好助手,對我們學習柳字無任何壞處。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留言交流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