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乾隆在位的起止時間為公元1736年至1795年,清朝國勢、從乾隆末年就顯江河日下之勢,在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
18世紀六十年代起,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工業的發展,使得工業產品的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奔走的目的,除了擴大商品市場,還有就是爭奪原料產地。
當時,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都陸續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受儒家封建奴化教育下的國家,成為英國殖民者擴張勢力范圍的目標。
當時,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但乾隆當時認為中國什么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制品在中國不受青睞,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
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保持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加上當時還有一個情況:英國實行的是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于英國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都要用銀兩,致使英國不得不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來從事對華貿易。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受損。
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進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也使英國大為不滿。為了改變對自身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采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后,就開始采取卑劣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
英國的工業革命
清末吸食鴉片的國人
鴉片貿易給相關的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等利益集團帶來了驚人的暴利,同時也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出超國”指出口貿易額超過進口,“入超國”指進口貿易額超過出口)。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還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正義人士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后,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并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于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是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戰爭一觸即發。
1839年3月,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的六百四十五學子“考試”。試題有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
顯然,這次“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考試”后,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此后、把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林則徐畫像(來自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虎門銷煙
到了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一起命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林則徐查證《萬國公法》后,發現義律根本不具備領事裁判權。因此,到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并派兵進入澳門,進一步驅逐撤退到澳門的英商僑民出境。此事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據后來揭示的數據,猶太的毒販在鴉片貿易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掌握了英國對華銷售鴉片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因此,虎門銷煙損害了猶太財團的商業利益。猶太財團,遂不斷施壓英國政府要求他們干涉這件事。猶太財團,被外界認為是“鴉片戰爭的幕后黑手”。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由,“派遣艦隊去中國?!?。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
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云“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并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為海軍統帥及全權代表,而義律本人則被任命為副代表。
4月,英國國會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了對中國的軍事行動。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
9月5日,義律派英商郭士立與林則徐談判,要求解除禁令和恢復水糧,恢復正常貿易關系,遭到拒絕。
10月1日,英國政府以“受到侮辱”、“生命安全受威脅”和“財產受損”為名對清廷宣戰。
1840年6月28日,英國軍隊封鎖了我國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自英國宣戰以來,中英雙方曾發生小規模的武裝沖突,林則徐向朝廷奏報自己已經“七戰七勝”。
義律
英國軍艦封鎖珠江口
1840年6月,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而此時中國的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余均防備松弛。
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于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并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
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發起虎門之戰。
1841年1月27日,道光帝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并從各地調兵萬余人赴粵。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仍不敵英軍,虎門炮臺失陷。
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到了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東北各炮臺,并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
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但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
道光皇帝
《南京條約》簽訂(油畫局部)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占寧波。
廈門、浙東兵敗后,道光帝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并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但是,戰況均失利。
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被迫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準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準備與英軍媾和。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
等到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余眾,發起鎮江之戰,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后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
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下,清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
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其中包括割香港島給英國。中華近代百年屈辱史就此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