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抄手擺在面前,一碗竹蓀蝦抄手、一碗藤椒抄手、一碗干拌抄手。手機吃完,開動。先吃干拌抄手,辣油很香;再吃藤椒抄手,麻得舒服;最后吃竹蓀蝦抄手,32元一份。
這時老板說話了:“你應該先吃竹蓀蝦抄手,不然就沒味道了。”啊?不過無所謂。老板英姐,一位長得像鞠萍姐姐的阿姨,認真地說:“藤椒抄手的骨頭湯,三天換一次,今天剛好在尾子上,早兩天味道更好。”
·藤椒抄手(左)、竹蓀蝦抄手(右)、干拌抄手(下)
話雖如此,如果要給這三碗抄手打分的話,我覺得藤椒抄手滿分,甚至想把湯喝干凈(有點不好意思)。配料除了藤椒油,還有青紅兩種辣椒,但一點不辣,藤椒也麻得恰到好處,不會讓嘴皮打架。百度了一下,藤椒學名為竹葉花椒,是青花椒的一種。英姐說,這個青花椒,來自雅安漢源,用清油炒香了的。
這家位于高新區中和街道的抄手店,名叫“鮮香抄手”。店名雖然普通,味道卻相當地道,招牌是藤椒抄手、干拌抄手、竹筍蝦抄手、八寶粥等。真的,沒吃之前,我沒有想到,抄手也有那么多講究。
·鮮香抄手的個頭比較大
店里墻上貼著一張抄手的宣傳海報,寫道該店有“三絕”:肉餡、抄手皮、紅油。
就說這碗最貴的竹蓀蝦抄手,湯是雞湯,脆的是竹蓀,黃的是蟲草花;餡有肉、蝦仁、魚子。“魚子就是那個紅姹姹的,吃在嘴巴頭要爆。”英姐說,她家的抄手比較大。“一兩有八個抄手,實際重量有三兩多。”難怪吃一兩就飽了。
她家的抄手皮也是定做的,放了很多雞蛋。肉餡也放了雞蛋,且不要蛋黃,只要蛋清。放蛋清的作用是讓它更經煮,更勁道。如果供應商沒有放那么多雞蛋,她一眼就曉得。“我煮5分鐘,皮子綿扯扯的,亂糟糟的,幾下就煮爛了。”
·英姐在包抄手
紅油的關鍵是海椒。“燈籠椒、二荊條、子彈頭,三種海椒配起,用農村的土鍋,放清油炒香,炒得黃生生的,再舂出來。手工舂來的海椒比機器打的要香一些。”
最近,店里推出了一個新品:傳統手工八寶粥。英姐的店開了三年多,顧客多是回頭客。她想給老顧客增加一點新口味。“我的外婆、媽媽都做這個八寶粥,她們傳給我手藝,是自貢的老味道,成都很少吃到的。”
·豆瓣抄手
·番茄抄手
八寶粥工序也很復雜。頭天晚上,先要用鹽炒花生(防止糊)。炒酥后,用簸箕篩掉紅衣,再碾成碎米。芝麻,也如法炮制。這只是準備工作。
第二天5點半起床,6點熬銀耳湯,熬3個小時。同時,蒸糯米,蒸一個半小時,再燜半個小時。“銀耳,80%打成粉,20%原樣熬。放了銀耳粉,銀耳湯喝起來才粘稠,全是粉也不行,就看不見銀耳了。”
嘗了一碗八寶粥,除了銀耳,還有冬瓜條、紅豆、枸杞、紅棗、芝麻、花生、糯米等,味道很溫和,不甜也不膩。“它和那種機器灌制的八寶粥,口感完全不一樣。”英姐不斷強調“手工”兩個字。
若是以前,我是不信“手工更香”這些說法的,認為是一種“反現代性”的營銷話術。但吃了這碗干拌抄手和八寶粥,覺得有道理,因為真的很香。這有心理作用,也是客觀事實。比如花生碎,用機器打,會榨出大量油脂,使香氣揮發,且粘黏到一起,影響口感。用對窩舂也不行,一舂全成餅狀。所以必須用搟面杖或玻璃瓶慢慢搟。這需要力氣、時間和耐心。
·手工八寶粥
可是這個天氣,八寶粥加冰會不會味道更好?英姐一口否定:“不好吃!我們試過了。因為八寶粥主要是糯米,必須要吃熱的,才有糯嘰嘰的感覺,冷了是硬的。”那么,頭天熬好,第二天賣不行嗎?“不行,第二天味道不好,賣不完的全部都要倒掉。”
我問英姐,不怕把秘方公布了嗎?她毫不在意,一般人做不出那個感覺。那個“感覺”,就是英姐小時候的味道。她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婆家吃八寶粥。
外婆和母親都是餐飲從業者。那時候賣面,沒有門面,隨便找個地方放幾根板凳,就開賣,生意還不錯。外婆最拿手的就是八寶粥、面條。
·藤椒抄手
英姐是自貢榮縣人,定居成都20多年,榮縣口音已所剩無幾(榮縣口音辨識度極高,比如把“榮縣”說成“云縣”,“鹽”說成“銀”等等)。
30歲那年,英姐和丈夫來到成都賣鹵菜。做了一段時間發現,做不過人家。別人做的鹵菜,老遠就聞到飄香,她的不會飄香,湊攏了才聞到香。“而且我做的鹵菜今天賣不完,過兩天就臭了,也不好看了。別人的鹵菜一個星期也不臭,顏色同樣鮮艷。”
英姐知道原因,但不愿意效仿,她覺得那是害人害己。“因為做鹵菜的時候,每天早上的第一口鹵水,是自己要吃的。所以我不做那些東西。雖然有些食用添加劑是合法的,但吃多了對身體總是不好的。”
·干拌抄手
·魷魚雞湯抄手
于是,她從鹵菜賽道轉向抄手。但是抄手也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我的三姐開過一家很有名的抄手店,雖然她沒什么文化,但特別喜歡鉆研,我的技術就是跟她學的。”原來有高人指點,難怪味道這么正。
很好奇英姐的職業經歷,更早以前是做什么的?她的回答讓我小小地吃了一驚:“我以前是開中巴車的。”你很難將眼前這位身材嬌小、形似鞠萍姐姐的女士和中巴車司機聯系起來。
最初,20歲出頭的英姐在供銷社工作,做售貨員,賣副食品。后來單位不行了,從1990年開始,英姐開始開中巴車,開了整整10年,運營路線從老家鎮上到縣城。現在,55歲的英姐已有35年駕齡,正宗的老司機了,但她不敢開中巴車,只敢開代步的小車了。
·包好的抄手
“我年輕的時候還是很牛啊。真的,啷個說我都是一個女娃兒,那個時候開車的女司機還是很少很少的。我是鼓搗我老公教的。他說你開啥子車嘛,出了事我婆娘都找不到了。哈哈哈。我說我就是要開。老公開拖車回去返空的時候,我就去學,慢慢地就學會了。”
開車的時候,每到傍晚,英姐就去一家鹵菜店切鹵菜。她覺得那個鹵菜好迷人。后來跟老板混熟了,就跟他學做鹵菜。
·竹蓀蝦抄手
開中巴車和做餐飲,哪個更累?英姐覺得,還是做餐飲辛苦些。開中巴車雖然也辛苦,但在那個年代,還沒有高鐵,私家車也沒普及,開中巴車還是很掙錢的。他們通過開中巴車,在老家買了房子和門市。
“那個時候單位不行了,你有沒有焦慮呢?”
“沒有。那時我老公的家庭條件還可以。單位不行了,就買一個中巴車,自謀生路,還是非常不錯了。”
英姐的每一次“轉型”,看上去很被動,但實際上又是主動的。
小店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但是一些老顧客,吃著吃著就走了,因為這邊的客人多是在天府幾街上班的租戶。英姐今年聽了很多這樣的話:“阿姨,這是我最后一次來吃抄手了,我要回老家了。”“阿姨我換工作了,隔你很遠,心心念念的抄手,以后來吃了。”
所以,她想用品質和口味吸引更多的回頭客。“我把質量卡得很死。我喊我老公每天早上一定要去守到打豬的前胛肉,因為前胛肉做抄手要脆一些。”但是這天,英姐的老公開車回老家裝豬骨頭去了。
·雜醬面
明早5點,她要自己去守著打前胛肉。打完肉回來,要趕緊加工。還要熬銀耳湯、蒸酒米。早上7點鐘就有客人了,9點左右,八寶粥就要出鍋。每一個時間點,都卡得嚴絲合縫,才能趕上趟。
“我跟你說嘛,我老公跟我打下手,我才是主角。”英姐一邊包抄手,一邊跟我聊天。她舀一瓢肉餡在一張方形的抄手皮里,手指捏住抄手皮的兩端,輕輕一勾,一個抄手就包好了。二兩抄手十四個,只用了一分鐘,差不多4秒鐘包一個。
編輯丨Rain
圖源丨鮮香抄手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