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正林
秦、齊、楚、趙、魏、韓和燕七國,被稱為戰國七雄,也就是說它們是戰國時代最為強大的七個國家。在七雄中,雖然有些國家為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而不斷遷都,但以下城市建都時間較長、社會影響較大、經濟也最為繁榮,這就是秦咸陽(今咸陽市東)、齊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楚郢(今荊州市北紀南城)、趙邯鄲(今邯鄲市區)、魏大梁(今開封市區)、韓新鄭(今新鄭市區)和燕薊(今北京市西南廣安門一帶)七個城市。
1 臨河建都
河流不僅可為城市發展提供豐富的水源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且往往是城市防御的重要屏障及水陸交叉的渡口,為控制水陸交通要道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城市的崛起和發展。因此戰國七雄的都城無不臨河而建,秦咸陽橫跨渭水,齊臨淄緊臨淄水西岸,楚郢位于江水北岸、漢水支流揚水岸上,城內還有朱河、龍嶠河、新嶠河流過,趙邯鄲位于漳水支流牛首水岸上,城內還有渚河流過宮城,沁河流過大北城,魏大梁位于河水支津濟水的南側,韓新鄭位于潁水支流洧水岸上,城區還有洎河流過南側,黃水流過東側,燕薊位于?水(今永定河) 支流洗馬溝岸上。
這些都城之所以臨河而建,是由于河流沿岸地勢平坦,為城址選擇提供了方便,因為只有具備一塊平坦的土地才能筑城建邑、興起城市。而作為都城的城市規模宏大,更要有廣闊的平原作為支撐,七雄的都城均位于河流沿岸的大平原之上,正是城市選址離不開河流的重要原因。
另外,平原地區物產豐盈,供水方便,交通便利,更是七雄都城臨河而建的地理基礎。具體來說,秦咸陽是控制關中東西大道的咽喉,因為關中東西大道的渡口就在咸陽,“咸陽古渡幾千年”正是真實寫照。
而渭水自古以來就有水運之利,早在秦建都雍城(今鳳翔城南) 時,晉國大旱,秦曾“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支援晉國大批糧食,歷史上稱為“泛舟之役”。秦建都咸陽,就是要控制關中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
齊建都臨淄,除依靠淄水阻擋萊夷西擴外,興修淄濟運河,使齊國的水路交通擴展到大半個中國。楚建都郢,不僅有云夢大澤之利,而且興修揚水運河,貫通了漢水與江水的水路交通,成為楚國的“漕運所由”之路。
魏建都大梁,引河水開鑿大溝和鴻溝運河( 即楚漢相爭中分天下的鴻溝) ,把河、濟、淮三大水系連為一體,使大梁成為中原地區水陸交通的樞紐,為大梁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趙邯鄲臨近漳水,而東西向的這段漳水阻斷了沿太行山東側北上的干道,而邯鄲正是南北干道渡過漳水后的必經之地,邯鄲就成為控制南北干道的要沖。燕薊位于水北側,正好是南北干道渡過?水歧分為三條道路,分別出南口、古北口和山海關,趨向蒙古高原和東北大平原。
薊就是綰轂三點的咽喉。韓新鄭城位于淮水支流洧水岸上,因地處華北大平原,水陸交通也很方便。由此可見,七雄都城臨河而建,地理優勢明顯,并不是隨意選定的。
2 布局整齊
戰國七雄的都城布局整齊,應該都是經過精心規劃而建成的,雖然并未遵守《周禮》的建都原則,但宮殿與市場、手工業區、居民區分離則成為七雄都城規劃布局的普遍原則。
秦咸陽經過考古發掘,除渭南地區外,渭北的平面布局則是宮殿主要屹立在咸陽原上,原下就是手工業、市場區和居民區,井然有序。從一號宮殿遺址可知,主體建筑由殿堂、過廳、居室、浴室、回廊、倉庫和窖穴等部分組成,雄偉壯觀。在宮殿區以西還有墓葬區和冶煉中心。原下的長陵車站、長興村、店上村一帶就是居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集中的所在。居住區劃分為里。市場也分布在原下,而具體方位已難確指,但咸陽有市,史有明文,有直市、平市、奴市、軍市、咸陽市等名稱。
秦咸陽的平面布局雖然一反“面朝后市”的原則,但卻充分利用了咸陽地區的微地形優勢,宮殿雄踞原上,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而居民區和手工業、市場區則在原下低平之地,有利于交通和規劃布展。
與秦咸陽的布局迥異,齊臨淄、趙邯鄲和韓新鄭,都是兩城或數城相連的都城,盡量利用當地的有利地形進行布局。
臨淄城包括大小兩城,小城嵌筑于大城的西南隅,兩城分區明確。小城為宮殿區,是統治階級居住的地方,城內還有為貴族服務的冶鐵、冶銅等手工業區。小城的西部地勢較高,有一大型夯土臺基,稱為“桓公臺”,而主要宮殿則以此為主向四周展開,形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小城之所以選擇在大城西南隅,顯然是有意避開萊夷向西進攻的方向,同時這里緊靠城西泉群,水源豐富,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可以開辟苑囿,玩賞游獵。大城主要是居民區,并有眾多的冶鐵、冶銅、制骨和紡織等手工業作坊以及市場區。考古發掘證明,齊臨淄城有兩處排水系統和多條干道,城門有十幾座。從城門的設置可知,由于淄水的阻隔,臨淄的城內外交通可能以南北向為主。
邯鄲城是由東西北三個毗連的小城和一個大北城構成。這三座小城也就是相傳為“趙王城”的遺址,位于今邯鄲市西南方的丘陵上,地勢最高。三城之內都有龐大的宮殿建筑遺址,以西城最為密集,隱顯出一條宮殿建筑的南北中軸線。
在中軸線的南半,有最大的一處臺基,俗稱“龍臺”,應為主要的宮殿建筑基礎。大北城位于趙王城的東北方向,與宮殿區并不相連,即邯鄲的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區,已發現冶鐵、制骨、燒陶等遺址。趙邯鄲與今邯鄲市基本重疊,已深埋地下,正好位于沁河沖積扇的中心,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為戰國時邯鄲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新鄭城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城構成,西城為主城,大體方形,東城順黃水西行,成不規則形。宮殿位于主城內的西北部,由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宮城護衛。宮城以北為貴族居住區,遺留有許多房屋基址、排水管道和水井。居住區以北還有為貴族服務的燒陶作坊窯址。從洧水和黃水的走向可以證明,西城建城早于東城,地勢也較高,故西城為宮殿區,東城則為一般居民區、
手工業作坊和市場區。在東城發現了大型冶鐵遺址,挖掘出鼓風管、爐渣和鐵砂。另外還有玉器、骨器制作場所。在手工業區的西邊就是市場區。居民區被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里。新鄭城規模宏大,城門眾多,已發掘出宮城的西門和北門,西城的北門和東門。
↑◎齊都臨淄平面圖
↑◎趙都邯鄲平面圖
魏大梁、楚郢和燕薊則只有一個獨立的城池,城內布局也是把宮殿區與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和市場相分離,顯得整齊劃一。
大梁城與今開封城基本重合,只有西、北部越出今天開封城。根據文獻記載,大梁城有12個城門。其東門又名夷門,因夷山(今鐵塔一帶)而得名。城內人口眾多,達30萬之眾,宮殿豪華壯麗,有園囿、池沼等風景區。冶鐵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由于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商業興盛,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郢因位于紀山之南,故后代又稱為紀南城。紀南城為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城內并不平坦,中間地勢較低。現已發現城門七座,水門兩座,城周有護城河。城東南部有大型夯土臺基多座,應該為宮殿區。這里還發現了圓形陶制排水管道、古井等。城的西南部有大型冶銅作坊,東北部有制陶作坊,已發現窯址七處。城內其他地方則為居民區,人口眾多,“車轂擊,民肩摩”,號為“朝衣新而暮衣弊”之地。
薊城是一個南北向的長方形,東西七里,南北九里。薊的得名,是由于城的西北隅有薊丘。現在北京外城西北部白云觀所在,正是薊城的西北隅,而白云觀以西的高丘,可能即薊城遺址。
今北京廣安門以南700米處,已發現戰國和戰國以前的遺址。這里有遼金宮城夯土臺基,而夯土臺基下層發現有古代文化遺址,特別是有饕餮紋的殘半瓦當等。饕餮紋瓦當已公認為燕宮常用的瓦當構件,證明燕國的宮殿就位于薊城高地薊丘之上,宮殿名稱有元英、歷室等。薊城的制陶手工業也很發達,已發現的有粗細繩紋陶片、碎繩紋磚、瓦礫、陶鬲腿、陶豆把等,證明制陶業的規模也很可觀。這些制陶手工業作坊也大都在薊丘附近,有些也可能是為宮廷服務的。在宮殿和手工業作坊區以外,就是居民區和市場區。薊城位于農牧交界地區,是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商品交換的中心,所謂“南通齊趙,東北邊胡”,“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是當時北方邊境最重要的經濟都會。
↑◎楚都郢平面圖
↑◎韓都新鄭平面圖
戰國七雄的都城布局不僅整齊,而且嚴格劃分宮殿區、手工業區、市場和居民區,為后來中國都城的平面布局樹立了樣板。
3 郊區廣闊
戰國七雄的都城屬于中國的早期城市,它們都擁有廣闊的郊區,與今天已成為鋼筋水泥堡壘的城市有明顯的差異。
秦咸陽的上林苑,燕薊的棗栗園、竹園(即薊丘三植) ,魏大梁的園囿、池沼,齊臨淄的竹林等,都堪稱郊區廣闊的典范,與城市布局整體交相輝映,樹立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楷模。
以秦咸陽郊區上林苑為例,就足以說明七雄都城郊區廣闊壯麗,引人入勝。
◎秦咸陽平面圖
秦咸陽橫跨渭河南北,渭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就是它的郊區上林苑。今天西安市轄區的大部分地方就是秦上林苑的所在。除在上林苑中修建了以阿房宮為中心的龐大宮殿建筑群外,其余地方均為皇家禁苑。《三輔黃圖》說: “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證明漢上林苑是秦上林苑的延續和發展。漢武帝擴展以前的上林苑,也應該就是秦的上林苑。
秦二世入上林齋戒,“日游弋獵,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可見上林苑乃皇帝游獵之場所,范圍當也不小。依地理形勢判斷,應北抵渭濱,南達秦嶺,東至灞、浐,西到灃、潏一帶。鄭國渠開鑿以后,秦代的糧倉在渭北,渭南就成了游獵的場所,而且范圍十分廣闊,與渭北的咸陽市區相比,要大出許多倍,可見秦咸陽在建城規劃時,就設置了大郊區,使城郊成為有機的統一體,視野開闊,風景優美。實際上,秦上林苑農田很少,主要為森林草地,綠草如茵,森林茂密,并有廣闊的水域,即上林諸湖。在這樣的環境中,野獸出沒,景色宜人,自然是游獵取樂的良好場所。秦咸陽郊區,即上林苑,除宮殿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也很少,盡量保留了原來的自然風貌和野趣情調,城市與大自然協調一致,景色瑰麗,無限美好。
郊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郊區更是中國早期城市的共同特點,七雄的都城也無一例外。中國早期城市在建城時,往往以城郊相稱,也就是把郊區規劃為城市的一部分。這也為后來城區的擴展預留了空間,可見郊區在城市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市的綠肺和蔬菜、蛋奶肉食供應基地,絕不能在城市擴展中縮小或消失。而那種不斷縮小或消滅郊區的城市將會死氣沉沉、失去活力。今天的大城市不斷擠壓郊區,后果不堪設想,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4 幾點啟示
戰國七雄的都城各有特點,盡占地利,對今天的城市建設也有許多重要啟示。
(1) 要利用微地形
盡管七雄的都城都擁有廣闊的平原,但這些平原并不是一平如砥,仍由許多高低不同的地形構成。而城市平面布局首先面對的就是這些高低地形如何利用的問題。戰國七雄都城的規劃師都巧用地形,使不同的微地形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恰到好處,為后世樹立了城市規劃的典范。
戰國七雄的宮殿都毫無例外地選擇在高地之上,秦咸陽、齊臨淄、楚郢、趙邯鄲、魏大梁、韓新鄭和燕薊的宮殿區都在高地之上,這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作為首都,宮殿的選址和建設是重中之重,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高地就是全城的制高點,便于護衛和監視其他低地,當然是最安全的;其次就是要高大雄偉,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要獲得這兩種效果,也只有高地才有條件,七雄宮殿占有高地,其目的顯而易見。作為中國城市的建筑藝術來說,只有高臺建筑最為宏偉壯觀,就是對今天的城市建設來說,也有參考價值。今天西安地區的許多建筑物,遇到高地都要鏟為平地而后施工,浪費財力、人力,只有陜西省圖書館建在高臺之上,雖然大樓并不是西安地區最高的,但卻顯得高大雄偉,周圍有臺階綠地襯托,更像綠葉中的一朵鮮花,格外引人注目。
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繼承中國城市規劃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高臺建筑的優勢,以增大城市的立體空間,改善日照和通風條件,提高環境質量,既舒適又美觀。七雄都城對微地形的利用各顯其能,除在高地建筑大型建筑物外,低平之地也是解決城市供水、排水和開辟湖泊建設風景區的良好所在。
秦咸陽就在宮殿之南的低地開鑿湖泊,稱為蘭池(今咸陽市區楊家灣),并修建了蘭池宮,成為著名的風景區。《秦記》云:“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逢盜之處也。”證明蘭池是以蓬萊、瀛洲仙境為藍圖建設的。秦始皇經常出入蘭池宮,曾“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這里山河壯麗,又有蘭池和蘭池宮,自然是游樂的理想所在。
低平之地也是城市供水、排水的重要地區,齊臨淄的排水系統、楚郢的排水系統都位于低平之地,而且與城內外的河流相貫通,避免了洪澇災害。由此可見,對低平之地的有效利用也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忽視。近年來全國許多城市每當夏秋兩季往往會遭受洪澇威脅,甚至還會遭到滅頂之災,只有江西贛州城依然沿用宋代的排水系統,從未遭受過洪澇災害。
從戰國七雄都城對微地形的利用,使我們得到了重要啟示,城市規劃必須充分利用微地形,才能使城市建設的地理條件真正發揮各自的優勢。
(2) 道路要寬暢
城市道路是城市內外聯系和發展的紐帶,只有設置寬暢的道路,才能使城市的繁榮和輻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城市的分區也必須依靠道路來分割,以便行使管理權。七雄的都城被城墻所圈定,必然多開城門,以便內外聯系。直到現在還沒有發現秦咸陽的城墻,城門設置也不得而知。秦咸陽考古中,發現的里名就有33個之多,證明他們都是被街道分割的區域。現已在咸陽原上發現一條東西向街道,寬達50米,可能是通向東西城門的干道,其寬度與秦馳道大體相當。咸陽有城,史有明文,名將白起出咸陽西門十里,被賜死于杜郵亭(今咸陽市)。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咸陽的街道布局和城區范圍也一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其他六國的都城,依據文獻和考古發掘可知,魏大梁城有12個城門,其街道格局當與城門數相當。韓新鄭城已發現三座城門和數條街道,內外聯系當也十分方便。齊臨淄大城東墻三門,即東門、東閭門、廣門;南墻二門、北墻二門、西墻二門,共有九座城門。小城開有北門、東門( 亦稱虎門) 、西門和南門。西墻還有雍門、揚門、申門等名,南門亦名稷門,稷下學宮就設在此處。臨淄多張城門,街道設置也很寬暢,最寬處被稱為“六軌之道”,可以并行六輛車,幾乎與今天的城市街道寬度相當。楚郢已探出城門七座,東門一座,北、南、西門各有兩座,另外還有水門兩座。所有城門均為一門三道,三個門道之間用土墻隔開,中間的門道寬達7.8米,證明郢的街道設置十分寬暢。趙邯鄲、燕薊由于考古資料缺失,城內的街道布局已不甚明了。但僅就已知的五座城市的街道格局,證明七雄都城的街道設置十分寬暢,成為城市興盛、繁榮的杠桿,為今天的城市街道設置偏窄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擁堵樹立了樣板。
(3) 要留住郊區
郊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七雄都城的郊區十分廣闊,景色宜人,自不待言。城市大都是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七雄都城更是如此。城市與郊區雖然相分離,但卻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別有一番情趣。七雄都城的壯麗景色就是典型的例證。城市靠郊區供養,郊區靠城市帶動,幾乎誰也離不開誰,共同演奏著城市發展的交響曲,已成為千古不破的真理。早期城市由城墻圈定,郊區范圍十分廣闊,一出城門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郊野,環境優越,令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區不斷擴大,擠壓郊區越來越小,城市環境越來越差,居民再也享受不到空氣新鮮、綠色一片、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恩賜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心情郁悶就不能不成為城市人的通病。
今天許多城市的郊區不僅越來越小,而且有些干脆就沒有郊區。西安市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正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但四周郊區空間已十分狹小,已經不利于城市的發展。一個缺少土地資源的城市要想進入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列恐怕很難。
而寶雞市最早只有一條街道,緊臨原下,鐵路以南就是農田,也就是寶雞市的郊區。但現在的寶雞市北至原、南達秦嶺,已全部擴展為市區,哪里還有郊區可言!現在規劃中的大寶雞市,向東要擴展到岐山縣的蔡家坡,向北要吞并原上的鳳翔縣全境,才能使城市發展有一定的空間和郊區。依據寶雞市夾處山、原之間的地理形勢以及缺少土地資源和水源的特點,只能發展成為一個中等城市,而規劃成一個特大城市無限擴張并非上策。
七雄都城保持大郊區的特點值得借鑒,因為保持大郊區對未來城市的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留住郊區應該在城市規劃中得到足夠重視,可以消除城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秩序紊亂、運營低效、行政區劃分割和城市設施承載力嚴重不足的弊病,讓居民生活得更加愉快。
現在《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廢止,強調城鄉(郊區)統籌規劃與協調發展,結束了原先那種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上的“兩個規劃體系”和“兩套規劃管理制度”的模式,把郊區規劃真正納入到整個城市規劃的核心之中,這是一個發展方向,必須設置職能部門來管理。
-End-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